- 基本解释
苇席。《周书·异域传上·库莫奚》:“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才识、学问浅薄,见识狭窄。
- 详细解释
- 苇薄指的是苇草和薄草,这两种植物都比较矮小、柔弱,没有太大的力量。因此,用苇薄来形容人的才识、学问浅薄,见识狭窄。
- 使用场景
- 苇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见识狭窄、知识浅薄的人。在正式场合或者学术讨论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个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入,缺乏全面的见解。
- 故事起源
- 苇薄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记载中。据说,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季康子的贵族,他的学问非常浅薄。有一天,季康子在河边看到一根苇草被河水冲走了,他非常惊讶地说:“苇草也能被冲走,我岂不是比苇草还要差劲?”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苇薄这个成语的起源。
- 词语结构
- 苇薄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苇”和“薄”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的知识真是苇薄,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2. 这个人苇薄得连个小学生都不如。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苇薄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高大、强壮的树木,旁边是一些矮小、柔弱的苇草,形成鲜明的对比。
- 延伸学习
- 苇薄这个成语可以引申为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见识,避免变得苇薄。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同桌学习很苇薄,什么都不懂。2. 初中生:他的历史知识很苇薄,连基本的历史事件都不知道。3. 高中生:为了避免自己变得苇薄,我每天都会阅读一些名著和学术论文。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避免变得苇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