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至熟的词语解释
至熟的意思
拼音:zhì shú    注音:ㄓㄧˋ ㄕㄨˊ
基本解释

谓虑事极其成熟。 汉 贾谊 《治安策》:“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熟也。”一本作“ 至孰 ”。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又人伦有理,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基本含义
非常熟悉或者熟练掌握,达到了极高的熟悉程度。
详细解释
至熟是一个用来形容人对某种事物或技能非常熟悉或者熟练掌握的成语。它强调了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熟悉程度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某种领域的经验,只有达到了至熟的程度,才能够在各种场景下游刃有余地应用。
使用场景
至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项技能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经验非常丰富。比如,你可以说:“他对这门课程已经至熟了,可以轻松地解答任何问题。”或者:“她对这个行业至熟,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十年。”
故事起源
至熟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晋书·王恭传》中的一段故事。据说晋朝时期,王恭是晋武帝司马炎的重要官员,他非常聪明能干,对政务非常熟悉。有一次,晋武帝向他请教一些政务问题,王恭能够一一解答。晋武帝惊叹地说:“你对这些事情真是至熟啊!”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词语结构
至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至”表示极度、非常,而“熟”表示熟悉、熟练。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对某事物非常熟悉和熟练掌握。
例句
1. 他对这门课程已经至熟了,可以轻松地解答任何问题。2. 她对这个行业至熟,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十年。
记忆技巧
记忆成语至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将至熟的发音与“知树”进行联想,形象地将知识树立起来,表示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达到了极高的水平。2. 将至熟与“职术”进行联想,表示对某项技能的熟练掌握。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更多与至熟相关的成语,比如“熟能生巧”、“熟能生巧”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这个故事已经至熟了,可以背诵出来。2. 初中生:他对这个数学公式至熟,可以轻松地解答任何题目。3. 高中生:她对这个科目至熟,已经连续获得了几次奥赛的冠军。4. 大学生:我对这门专业已经至熟了,可以自信地应对工作挑战。5. 成年人:他对这个行业至熟,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了二十年。
(0)
诗文中出现“至熟”的诗词

田间杂咏八首·其七

新水涨荒陂,芸芸稻盈亩。

东家及西邻,世世结亲友。

至熟黄瓜,秋来酿白酒。

新妇笑嘻嘻,小儿扶壁走。

门口沙溪清,垂垂几株柳。

醉卧梦羲皇,凉风入虚牖。

不知市井儿,蝇利较升斗。

近说明府清,征徭曾减否?

(0)

田间杂咏(六首)

新水涨荒陂,芸芸稻盈亩。
东家及西邻,世世结亲友。
至熟黄瓜,秋来酿白酒。
新妇笑嘻嘻,小儿扶壁走。
门口沙溪清,垂垂几株柳。
醉卧梦羲皇,凉风入虚牖。
近说明府清,征徭曾减否?
枣花落靡靡,一犬护柴关。
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蛙鸣池水满,细草生阶间。
刈麦欲终亩,风吹雨过山。
大儿早未饭,叹息农事艰。
豪贵本天命,悠悠不可攀。

(0)

雨中花 仆自幼刻意林壑,不耐俗事,懒慢之

能自克。
志复疏怯,嗜酒好睡。
遇乘高履危,动辄有畏。
道逢达官稠人,则便欲退缩。
其与人交,无贤不肖,往往率情任实,不留机心。
自惟至熟,使之久与世接,所谓不有外难,当有内病,故谋为早退闲居之乐。
长大以来,遭时多故,一行作吏,从事於簿书鞍马间,违己交病,不堪其忧。
求田问舍,遑遑於四方,殊未见会心处。
闻山阳间,魏晋诸贤故居,风气清和,水竹葱。
方今天壤间,盖第一胜绝之境,有意卜筑於斯,雅咏玄虚,不谈世事,起其流风遗躅。
故自丙辰丁巳以来,三求官河内,经营三径,遂将终焉。
事与愿违,俯仰一纪,劳生愈甚,吊影自怜。
然而触於事物,感今怀昔,考其见於赋咏者,实未始一日而忘。
李君不愚,作掾天台,出佐是郡,因其行也,赋乐府长短句,以叙鄙怀。
行春胜日,物彩照人,为予择稚秀者,以雨中花歌之,使清泉白石,闻我心曲,庶几他日,不嗜酒偏怜风竹,晋客神清,多寄虚玄。
有山阳遗迹,水石高寒。
曾为幽栖起本,几求方外微官。
谩蹉跎十载,还羡君侯,左驾朱?

山村霰雪,竹外花明,瘦梅半树斓斑。
溪路转、青帘佳处,便是萧闲。
寄谢王君精爽,摩挲森碧琅?

个中著我,储风养月,先报平安。

(0)
诗词分类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美食
诗人
许圉师 陆诜 冯澥 徐琰 顾可久 苏伯玉妻 邯郸淳 苏蕙 陈璧 缪彤 宇文融 贾黄中 蒋恭棐 黄虞稷 梁克家 陈居仁 王自中 崔莺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