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9日(农历四月初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词色的词语解释
词色的意思
拼音:cí sè    注音:ㄘㄧˊ ㄙㄜˋ
基本解释

言语和神态。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词色郎厉,若不可支梧。然而下於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 明 徐霖 《绣襦记·套促缠头》:“你看他词色太骄人,使区区疑虑生。” 聂绀弩 《失掉南京得到无穷》:“从前那种愤慨的词色,似乎完全绝了迹。”

基本含义
指言辞或文章的文采和色彩。
详细解释
词色是由“词”和“色”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意思是指言辞或文章的文采和色彩。它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表达方式优美、富有艺术感,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用场景
词色一般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写作指导等场景。它可以用来形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文字表达优美、生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口才或辞藻的优美。
故事起源
词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是汉代文学批评家刘向所著的一部关于文学艺术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刘向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评论和评价,其中就提到了“词色”这个成语。
词语结构
成语“词色”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其中“词”是名词,表示言辞、文辞;“色”是名词,表示颜色、色彩。两个汉字合在一起,表示言辞或文章的文采和色彩。
例句
1. 这篇文章的词色优美,字字珠玑。2. 他的演讲词色华丽,令人陶醉。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幅画面,画面中有一本书,书的封面上写着“词”字,书的内容里面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色彩,代表着文章的文采和色彩。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成语,如“笔耕墨耘”、“文采飞扬”等,可以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读那些词色优美的童话故事。2. 初中生:这篇文章的词色非常丰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3. 高中生:他的演讲词色华丽,让人印象深刻。4. 大学生:这首诗的词色细腻,令人陶醉其中。
(0)
诗文中出现“词色”的诗词

且停寺

老年落魄犹非昔,破帽遮头谁识得。

不问水郭与山村,杖藜到处寻陈迹。

西丘地势一何壮,建国当年誇石勒。

竺师赖有佛图澄,问道从容降词色

至今禅刹遗涧阿,松扉昼掩萦烟萝。

水流涓涓水乐奏,山木黯黯山禽歌。

樵人牧竖不敢到,竹径云断惟僧过。

有碑千年字漫灭,忍使老眼空摩挲。

神僧去久山无主,谁听塔上风铃语。

古往今来一笑间,不用悲歌泪如雨。

(0)

送何同叔赴湖南漕

畴昔登贤书,夫子持文衡。

每见辄忽别,问端不能更。

一从齿周行,后先佐司成。

未几奉辟书,复接台中评。

词色陶春和,风味浥秋清。

人生事好乖,岁晚意始倾。

云何千里去,一节湘中行。

留行我无说,脱去公方荣。

人言转输重,我视锱铢轻。

望之拾遗愿,公岂少此情。

向来否泰疏,上亦知忠诚。

公身有内外,公意无亏盈。

雁来书可慰,细数新丰程。

(0)

挽词二首·其一

荣名众所希,得失有天意。

奈何辱其身,辛苦工献媚。

官骸失所司,精神竭寤寐。

喜怒伺奴颜,丧心倾所忌。

词色一相假,欢跃矜同辈。

妻孥不忍闻,旁观耻无地。

自谓巧入神,崇高可立致。

孰与鬼谋能,变更出意计。

转福为祸胎,历历诚可畏。

荣竞无时休,恻然悯众慧。

(0)

送余刺史宝冈秩满入觐即次留别元韵·其六

予虽筮仕久,治术未全谙。

惟君早练达,馀绪更深湛。

剖陈壮词色,倾听似饴甘。

月白风清夜,咨诹至再三。

自此易分手,擿埴每怀惭。

(0)

送张匠监以秘阁知赣州

西南间气忠献公,一生心事天与通。

才高志广无处著,独倚衡疑望关洛。

九州风露方漫漫,卷回残梦归馀干。

惟将一念遗孙子,长与世间立人纪。

宣公端明今在无,我生不识惭非夫。

宁知中岁遇行甫,历历典刑犹父祖。

试从微处觇经纶,中边玉洁无纤尘。

大河滔滔恣群饮,逡巡独惜障泥锦。

晓庭戒仗喑无声,掣缨振鬣时时鸣。

京师邸吏自相语,张公立朝我良苦。

不知书疏何所言,每一论奏人争传。

好名之人能逊国,而于豆羹见词色

反覆耐看不可瑕,此事无素能然邪。

我从同朝一千日,见公造次皆是物。

寄声为贺赣州民,朝廷为汝辍争臣。

却须更问萧太傅,中朝外郡谁当虑。

(0)

观文殿学士赵公挽词·其六

听履领簪缨,忠言彻帝庭。

公方扶日月,我亦寄雷霆。

忧世形词色,卧家存典刑。

灵光更陈迹,楚些不堪听。

(0)
诗词分类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诗人
李弥逊 曾国藩 杨亿 赵秉文 王维 吕碧城 尹台 张煌言 金幼孜 郭谏臣 龚自珍 韩愈 王恽 舒岳祥 王翰 沈辽 陈师道 晁补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