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衣冠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公众场合表现得非常得体、庄重,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仪表端庄、衣着整洁。此外,衣冠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高尚、道德优良。
- 例句
- 1. 他衣冠整洁,面带微笑地走进会议室。2. 这位老人衣冠不整,看起来很颓废。
- 基本含义
- 指外表的衣着和仪容,也可指人的仪表和品行。
- 基本解释
◎ 衣冠 yīguān
(1) [clothes and hat]∶衣服和礼帽
(2) [dress]∶服饰
衣冠不整
(3) [gentle]∶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衣冠相关的成语,如“衣冠楚楚”、“衣冠禽兽”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的衣冠整洁,老师夸奖了他。2. 小学生:同学们都穿着整齐的衣冠,参加了学校的开学典礼。3. 初中生:他衣冠不整,给人一种不正经的感觉。4. 高中生:这位同学衣冠楚楚,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 故事起源
- 《左传》中有一则关于衣冠的故事。公元前513年,鲁国的孔子在鲁国宰相子产的推荐下,应邀前往晋国担任官职。当时,晋国的国君炀公非常注重仪表和礼仪,对于官员的仪表要求非常严格。孔子在前往晋国的途中,发现自己的衣冠被风吹乱了,他立即下车整理衣冠,使其整洁端庄。当孔子到达晋国后,炀公对他的衣冠整洁感到非常满意,因此对孔子产生了好感并重用了他。从此以后,衣冠就成为了形容人的仪表和品行的成语。
- 英文翻译
1.hat and clothes; dress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衣冠”与整洁的衣着和端庄的仪表联系起来,用来记忆这个成语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衣冠是一个二字成语,由“衣”和“冠”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 孔子 衣冠琴车书,至于 汉 二百餘年不絶。”
(2).泛指衣着,穿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 明 钱澄之 《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 汉 年。” 徐迟 《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
(3).专指礼服。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4).代称缙绅、士大夫。《汉书·杜钦传》:“ 茂陵 杜鄴 与 钦 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 钦 为‘盲 杜子夏 ’以相别。” 颜师古 注:“衣冠谓士大夫也。” 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吴 宫花草埋幽径, 晋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高公 见他説罢,晓得是衣冠中人,遭盗流落,深相怜悯。” 高旭 《元旦》诗:“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
(5).借指文明礼教。《宋史·胡铨传》:“ 秦檜 ,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说下》:“知大地之广,则能敬佛;知圣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则不为怪谬之谬,谓三教同源。”
穿衣戴冠。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孔子 见 子桑伯子 , 子桑伯子 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説而文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华原郡王 , 燕王 子也,性好昼睡,每自旦酣寝,至暮始兴,盥濯櫛漱,衣冠而出。”《花月痕》第五十回:“ 荷生 衣冠升帐,中军传呼 倭 目一人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