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通达事理;懂道理。《吕氏春秋·不屈》:“察而以达理明义,则察为福矣;察而以饰非惑愚,则察为祸矣。”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悠哉杳昧,非通神达理者,难可语乎斯道矣。” 隋 王通 《中说·事君》:“ 陈思王 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 林公 见他説得达理,只得唯唯而退。”
(2).天下通行的道理。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 明 吴承恩 《送林户部还朝序》:“分若抑而道光,情实孙而顾归之,天下之达理也。”
(3).通贯的纹路。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 老子 黄白色,美目广顙,长耳大目,疎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
(4).阐明道理。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传记所写是历史,只求存实。是为了后人鉴戒,所以也求达理。”
- 基本含义
- 指言行得当,合乎情理,符合道理。
- 详细解释
- 达理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达意指达到目的,理指合乎道理。达理的基本含义是指言行得当,合乎情理,符合道理。它强调一个人的言行应该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不偏离正道。
- 使用场景
- 达理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得体,合乎情理,或者用来评价一个观点或决策是否合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达理来表达对一个人言行得体的赞扬,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言行不合理。
- 故事起源
- 达理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庄子·秋水》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叫达摩的人,他总是能够以合乎情理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因此被称为“达理”。这个故事强调了达摩言行得当,合乎情理的品质,后来成为了达理这个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达理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达”是动词,表示达到目的;“理”是名词,表示道理。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表示言行得当,合乎情理的成语。
- 例句
- 1. 他的言行一直很达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 这个决策很达理,能够解决目前的问题。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达理与“达到目的”和“合乎道理”等词语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也可以通过与“达摩”的故事联系起来,想象达摩的言行得当的形象,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除了达理,还有许多与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相关的成语,如“言行一致”、“合情合理”等。可以进一步学习这些成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回答很达理,老师夸奖了他。2. 初中生:他的建议很达理,我们都同意了。3. 高中生:他的辩论观点很达理,赢得了比赛。4. 大学生:他的论文逻辑严密,论证很达理。5. 成年人:他的决策很达理,帮助了公司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