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避灾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人们在面临可能的危险或灾害时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于形容政府或组织采取的应急措施。
- 例句
- 1. 在台风来临之前,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避灾。2. 洪水即将到来,居民们纷纷采取了避灾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家园。
- 基本含义
- 避免灾祸,预防灾害。
- 基本解释
谓避免灾祸。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九日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相传以为 费长房 教 桓景 避灾之术。” 清 魏源 《桂林阳朔山水歌》之三:“神仙避劫人避灾,更於何处藏三才?”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与灾害相关的成语,如“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等,来拓展对灾害预防和应对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地震来临之前,老师教我们要学会避灾,躲到安全的地方。2. 初中生:政府每年都会组织避灾演习,提醒人们如何应对各种灾害。3. 高中生:面对疫情,人们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取避灾措施。4. 大学生:在地震区,人们经常组织避灾培训,以提高居民的应急能力。
- 故事起源
- 避灾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据记载,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管仲在任职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预防灾祸和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修筑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组织人民进行灾后重建等等。这些措施使得齐国免受了许多灾害的侵袭。因此,人们用“避灾”来形容他的措施和成就。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避灾”这个成语与灾害预防措施联系起来记忆。想象自己在面临灾害时,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灾害,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避灾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避”和宾语“灾”组成。
- 详细解释
- 避灾是一个指人们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灾祸或灾害的成语。它强调了人们应该提前做好防范和准备工作,以避免遭受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