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皋兰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地势起伏不平的地区,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才能、品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描述地理地貌、社会阶层、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差异。
- 例句
- 1. 这个地方地势皋兰,不适合农业发展。2. 他们的才能相差太大,简直是皋兰一片。
- 基本含义
- 指高山和广阔的平原,用来形容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
- 基本解释
亦作“皐兰”。1.泽边的兰草。《楚辞·招魂》:“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皐兰被径兮斯路渐。”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五:“清露被皐兰,凝霜霑野草。” 晋 成公绥 《啸赋》:“藉皐兰之猗靡,荫脩竹之蝉蜎。”
(2).山名。在今 甘肃省 兰州市 南。《汉书·霍去病传》:“转战六日,过 焉支山 千有餘里,合短兵鏖 皐兰 下。” 南朝 梁元帝 《郑众论》:“况復风生 稽落 ,日隐 龙堆 , 翰海 飞沙, 皋兰 走雪。” 唐 沉佺期 《被试出塞》诗:“辛苦 皋兰 北, 胡 霜损 汉 兵。”
(3).旧县名。即今 甘肃省 兰州市 。 汉 设 金城县 , 明 为 兰县 , 清 改 皋兰县 。 清 姚鼐 《<停云堂遗文>序》:“ 皋兰 王诫亭 先生,固 秦 中之聪明才杰士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地势和地貌相关的成语,如“崇山峻岭”、“平地起雷”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皋兰的地方不适合种庄稼。2. 初中生:这个班级里,学生的成绩真是皋兰不一样。3. 高中生:这个地方的地势皋兰,不利于农业发展。4. 大学生:他们的才能差距太大,简直是皋兰一片。5. 成年人:这个公司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真是皋兰一片。
- 故事起源
- 皋兰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四》中,原文是“皋狼之地,其草不生,其土不著,其民饥饿,而秦人多食其粟”。这句话形容了秦国与赵国的地理环境差异,赵国的土地肥沃,而秦国的土地贫瘠,因此秦国的人民饥饿。后来,人们将“皋狼之地”简化为“皋兰”,用来形容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山脉和一个广阔的平原,山脉高低不平,而平原广阔平坦,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由两个地名组成,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皋兰是一个由两个地名组成的成语,分别指高山和广阔的平原。它用来形容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比喻事物的差异明显,或者形容人的才能、品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