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重浊的词语解释
重浊的意思
拼音:zhòng zhuó    注音:ㄓㄨㄙˋ ㄓㄨㄛˊ
基本解释

(1).浓重浑浊。《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鲁迅 《准风月谈·喝茶》:“去买了二两好茶叶……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2).谓声音低沉粗重。《世说新语·轻诋》“何至作老婢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茅盾 《子夜》十四:“他的声调很急促,很重浊,显然他把眼前这件事看得很严重。”
(3).谓字体臃肿鄙俗或文字繁冗凝滞。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五:“ 开元 、 天宝 以后,﹝字体﹞变为肥厚,至 苏灵芝 辈,几於重浊。”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七》:“自 园 ( 李园 )用事以下,冗复重浊,殆不可读。”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七节:“同一风气中成长起来的书家, 苏灵芝 字肥而重浊, 颜真卿 字肥而健壮,人品不同,书品也不同。”
(4).犹言不清白,糊涂。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俺生活不重浊,不住的运水提浆,炊盪时烧柴拨火。”

基本含义
指人的品德或行为严重败坏,道德沦丧。
详细解释
重浊是由“重”和“浊”两个词组成的,其中,“重”表示严重、沉重,“浊”表示污浊、不纯洁。在成语中,把“重”和“浊”放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的品德或行为严重败坏,道德沦丧的状态。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或行为极差,没有道德底线,常常用于批评和警示他人。
故事起源
《荀子·劝学》中有一则故事,古代有个叫做王孟的人,他的品德非常恶劣,作恶多端,被人们称为“重浊王孟”。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或行为严重败坏,道德沦丧。
词语结构
形容词+形容词
例句
1. 这个人的行为真是重浊,不值得信任。2. 他的品德堕落,已经到了重浊的地步。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沉重地站在污浊的水中,表示这个人的品德或行为严重败坏,道德沦丧。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品德、行为相关的成语,如“以毒攻毒”、“品行端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行为真的很重浊,老师都不喜欢他。初中生:那个学生的品德堕落,已经到了重浊的地步。高中生:这个政治家的腐败行为让人们对他的评价变得重浊。大学生:社会上存在一些重浊的人,我们应该警惕并远离他们。
(0)
诗文中出现“重浊”的诗词

感寓·其五十

二气有清浊,化工应使然。

重浊乃为地,轻清则为天。

人物各分类,参差难比肩。

君子与小人,赋予有偏全。

鸡豚与凤麟,凡庸于圣贤。

清浊乃尔殊,天性不可迁。

中庸贵能变,君子当勉旃。

浊夫会当清,清者当梯仙。

(0)

大河上天章公顾子敦

万物皆有性,顺其性为大。

顺之则无变,反之则有害。

禹之治河也,浚川而掘地。

水行乎地中,其性安而遂。

因地为之防,犹恐不足制。

故附之山足,使循山而行。

山不可必得,或原阜丘陵。

水行乎两间,既固而既宁。

及将近下流,山远而地平。

渠裂为二道,河分为九形。

虽暴不得怒,虽盛不得盈。

所以顺而制,归之于沧溟。

后代蒙其业,历世六七十。

凡千有馀年,而无所决溢。

国君与世主,岂皆尽有德。

盖繇河未徙,一皆循禹迹。

河道既一徙,下涉乎战国。

水行平地上,乃堤防堙塞。

其时两堤间,实容五十里。

水既有游息,堤无所啮毁。

后世迫而坏,河役始烦促。

伐尽魏国薪,下尽淇园竹。

群官皆负薪,天子自临督。

其牲用白马,其璧用白玉。

歌辞剧辛酸,姑不至号哭。

瓠子口虽塞,宣房宫虽筑。

其后复北决,分为屯氏河。

遂不复堤塞,塞亦无如何。

两河既分流,害少而利多。

久之屯氏绝,遂独任一渠。

凡再决再塞,用延世之徒。

有天时人事,可图不可图。

有幸与不幸,数说不可诬。

其后复大决,大坏其田庐。

灌三十一县,言事者纷如。

将欲塞之耶,凡役百万夫。

费累百巨万,亦未知何如。

如此是重困,是重民叹吁。

言事者不已,亦不复塞诸。

李寻解光辈,其言不至迂。

遂任水所之,渠道自割除。

当时募水工,无一人应书。

学虽有专攻,术亦有穷欤。

诸所说河者,桓谭实主之。

但聚而为书,实无以处之。

班孟坚作志,亦无所出取。

事有甚难者,虽知无所补。

今之为河堤,与汉无甚殊。

远者无数里,近无百步馀。

两堤束其势,如缚吞舟鱼。

适足激其怒,使之逃囚拘。

又水性隐伏,有容而必居。

浸淫而灌注,日往而月徂。

埽材有腐败,土壤有浮虚。

水进而不止,正如人病躯。

病已在骨髓,医方治皮肤。

下不漏足胫,上突为背疽。

或水如雷声,或埽如人喘。

或决如山倾,或去如席卷。

如蛟龙引阵,如虎豹逃圈。

如地户开辟,如谁何生变。

如神物主之,不可得而辨。

嗟乎有如此,堤防岂能禁。

盖缘平地上,失水之本性。

而又无二渠,分九河所任。

以九合为一,所以如此甚。

今之为邑居,多在古堤内。

以诸埽准之,高于屋数倍。

以水面准之,亦高数尺外。

诸埽正如城,而土有轻脆。

民正如鱼鳖,处破湟畎浍。

被溺者常事,不溺者幸大。

又河水重浊,淀淤日以积。

又夏秋霖雨,诸水凑以入。

故有必决势,不决者盖鲜。

或决彼决此,或决近决远。

或决不可塞,或塞而复决。

或决于旦暮,或决于岁月。

或新埽苟完,或旧埽溃裂。

譬如千万钧,用一绳持挈。

必有时而败,必有处而绝。

而自决大吴,凡害几郡县。

河既北浸边,诸塘皆受患。

亡胡与逸马,熟为之隔限。

今虽甚盛时,亦防不虞变。

所以议论者,复故道为便。

故道虽已高,可复亦可为。

但恐既复后,其变不可知。

我兵学虽陋,公兵学虽奇。

我说兵之难,公亦莫我违。

河事异于兵,其难堪嘘欷。

智有不可及,力有不可施。

汲黯非不伟,所塞辄复隳。

王遵无奈何,誓死而执圭。

若与唐衢说,号哭垂涕洟。

未说穿故道,未说治故堤。

且说塞河口,所费不可推。

诸所调发者,委积与山齐。

卷埽者如云,进埽者如飞。

下埽名入川,其势忧流移。

上埽名争高,少动即势危。

万人梯急赴,两大鼓急椎。

作号声号令,用转光指麾。

其救护危急,争须臾毫釐。

又闻被灾郡,数路方荐饥。

官私无畜聚,民力俱困疲。

朝廷谋已劳,两宫食不怡。

生民仰首望,使者忘寝饥。

为之柰何乎,勿计速与迟。

事虽有坚定,议论在所持。

如一身数疾,必以先后医。

假如移所费,用以业贫民。

偿其所亡失,救其所苦辛。

或贷其田租,或享其终身。

独孤有常饩,使同室相亲。

露尸与暴骸,收敛归诸坟。

精选强明吏,处之使平均。

乡官与胥徒,欺者以重论。

如此庶几乎,可无愁怨人。

下酬更生望,上慰再造仁。

然而论议者,至今犹纷纷。

或复其故道,或因其自然。

公如决于一,勿使众议牵。

在己者有义,在命者以天。

而况行职分,而况本诚忱。

圣朝无不察,知子之赤心。

嗟余何为者,草莽且贱微。

与公本无素,一见即弗遗。

以伯兄处我,以古人相期。

小设犹致说,大事宁无辞。

年且六十一,未作沟中尸。

常恐公礼义,如投诸污泥。

岂欲为迂阔,不得已为诗。

沥吾之肝胆,但恐同儿嬉。

又恐误公事,公千万慎思。

如将从近功,即深图便宜。

如必谋久利,唯古人是希。

是询而是度,是访而是咨。

或博物君子,或宿儒老师。

或滨河野叟,或市井年耆。

或愚直夫妇,所言无蔽欺。

或老胥退兵,耳闻而目窥。

或世为水学,可与讲是非。

或博募水工,按地形高卑。

从便道穿渠,稍引河势披。

海既为大壑,汴既分一支。

如关窍疏通,脏腑病可治。

此说如何哉,但恐出于狂。

如何完障塞,如何复诸塘。

观变而待时,亦恐谋不臧。

为复有说者,且须严边防。

如魏尚守边,见称于冯唐。

如祭彤久任,使匈奴伏藏。

以车制冲突,如卫青武刚。

多置强弩手,如李广大黄。

选募如马隆,练卒如高王。

如汉置奔命,使我军势张。

短兵斫马胫,冲车乱其行。

赏不以首级,所以严部分。

大陷刀如墙,可以坚吾阵。

羊叔子以德,郭子仪以信。

光弼战河阳,挥旗令直进。

其时诸军势,如决水千仞。

杨素不用车,可汗下马拜。

仅以其身免,号哭而大败。

将帅在方略,胜却百万兵。

安边在良将,胜却筑长城。

愿子治水功,有以酬明时。

便领铁林兵,尽衣犀牛皮。

连营环绣帽,大纛随牙旗。

分金赐勇敢,藏书付偏裨。

先声义信远,下令霜风驰。

出塞有丰草,近关无马蹄。

穹庐大漠外,别部黑山西。

伐谋为上策,何用长缨羁。

本朝正明盛,以德服外夷。

使来不受献,南越回山梯。

西闭玉门关,东却高句丽。

四夷无一事,各安巢穴栖。

名将更无功,优诏勒鼎彝。

师旋作鼓吹,军容除虎貔。

银珰致郊劳,翰林严锁扉。

除书纸用麻,省吏身著绯。

公方有所念,山足江之湄。

无心入黄阁,有表辞赤墀。

乞得老来身,浩歌还会稽。

白云与绿波,无所不可之。

春风桃花坞,秋色黄菊篱。

茶篮与酒榼,壶矢兼琴棋。

烹鸡炊黍饭,可倩庞公妻。

岂无会稽老,雪夜同泛溪。

亦有二三子,棹歌相追随。

散尽橐中金,留得身上衣。

有宅是官借,无田可扶犁。

闲吟题寺观,长啸入云霓。

公得我诗后,一梦须先归。

(0)

戏咏端州石砚放言

我闻自昔盘古既开乾坤异,爰以轻清为天重浊为地。

惟有磊磊落落之石质重而韵清,在乎山水之间各安置。

奈何天无石,肆有触之崩而柱折。

有女娲取而炼以补之,所馀者青玄赤白皆分别。

迨夫百千万年,有祖龙骑之向东,而端州之石亶称奇绝。

此石当时既补天,至今天色尚依然。

云胡得此以为砚,我想女娲岂难煮而燥之,乃听其益笔发墨呵气则泉。

吁嗟乎,女娲何不悟补天之微理,惜也此彼不知此。

粤自苍颉作书混沌凿,伏义八卦聊为尔。

而乃上典谟,下风史。民伪兹,圣人死。

东家老儒炼六经以补之,而大儒曰仁,小儒曰理。

岂若太古三民,不相往来而已。

祖龙焚书亦似矣,而何复有管城子。

管城子,舍此石而不可得。

又千百年,而山之混沌是与人而俱蚀。

八分变体点画便,遂使君子小人交相美其文墨。

尔来文妖墨祟皆绝奇。家家书,人人诗。

宝此一片石,而矻矻然仰天而思。

镂心刻骨,以裂此浑浑之元气。

吁嗟乎,我欲补之,而几夜可补也。

我欲毁此石以补之,夫谁解其意者。

我闻石之精,与三皇五帝在天之灵而俱愁。

夫何寸裂我石,而圣人之糟粕,尽以供伪儒之摹写。

岂不闻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天下使禹治之。

巨灵一擘,水皆东泻。夫石可擘,则亦可取而为砚。

禹若曰,余知其然。

肆任土作贡,惟有怪石浮磬,与筱簜竹箭。

无毛颖管,无砚田片。

何意于今数千年,山灵剥面谁为怜。

我今一片大于拳,取而怀之袖中。

是亦伪儒之流也。

安得圣人尽驱此衣冠之盗,置之标枝野鹿之田。

使之思悠悠,腹便便。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还之未始有始之前。

谁为福始,谁为祸先。

无表无得,日出而作,日入而眠。

我亦投此石于众人,众人不受,投彼女娲,女祸亦不必以供其补天。

夫何使我与文妖墨祟争此一片石,不耕获不菑畬,惟蠡测夫脉望之残编。

(0)

金山变陆感咏

金山如湘君,中流危插脚。

大地将变迁,一朝忽起陆。

嗟我东南天,六鳌不系足。

黑风吹蓬莱,汹涛没大麓。

此失鱼龙性,彼陷鲸鲵族。

浮沉俱已非,颠倒何其速。

而此立江干,犹可仰寥廓。

失水迩尘寰,终胜沉重浊

我从苦海来,喜识山面目。

灵山倘有灵,我欲诉胸曲。

一溺至于今,何以脱诸梏。

闻说山当时,亦染潢池毒。

如来无完肤,与我同惨蹙。

今已换金身,无异西天乐。

宝塔凌天风,袈裟飘簌簌。

妙台岂云晞,琳宫未寂寞。

千磴摩旻穹,一洞入地轴。

江流山欲飞,万景聚一簇。

思作弥天谈,惜乎山僧俗。

东望三台山,此犹一粒粟。

试罢中泠泉,落霞满山隩。

(0)

又依前韵

混沌既开辟,溥博分渊泉。

其中具明眼,来往类跳圆。

惟有诗工夫,可探造化先。

研摩到极致,换骨如得仙。

上以美教化,下以明性天。

元白愧重浊,鲍谢羞轻便。

佩剑虽相笑,沈迷乃同船。

未登风雅域,为问何因缘。

无非警策句,各在诗一偏。

我欲窥其奥,晏食宵不眠。

观舞悟深旨,曾不及张颠。

清新乏奇妙,局束犹拘联。

习气未能断,为之乎犹贤。

写出多瑕疵,未免拙慈愆。

公诗百篇内,浩然志帅全。

愈出力愈促,即之俱自然。

熟读已成诵,宁待三绝编。

如澡银潢水,尘氛俱尽湔。

敬当珍此赐,墨迹令常鲜。

更许示馀帙,泚笔吾须传。

(0)

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三首·其二

清绝仍香如橘露,甘馀小苦似松肪。

官槽重浊那知此,付与街头白面郎。

(0)
诗词分类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魏收 孟昶 刘辩 黄爵滋 何基 王诜 张旭 曾布 黎士弘 刘仁本 陈洪绶 马致远 李朴 张仲素 高其倬 柳恽 聂夷中 胡安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