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佛母的词语解释
佛母的意思
拼音:fó mǔ    注音:ㄈㄛˊ ㄇㄨˇ
使用场景
佛母一词常被用来形容女性的善良、慈悲和关怀。可以用来形容母亲、女神、慈善家等具有慈悲心肠的女性。此外,也可用来形容女性在处理事情时的宽容和善解人意。
例句
1. 她对待别人总是像佛母一样宽容和善解人意。2. 她是一个真正的佛母,总是关心他人的困难并尽力帮助他们。
基本含义
指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也可用来形容慈悲心肠的女性。
基本解释

(1).佛教名词。大乘佛教称“般若”(意为“智慧”)为诸佛之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佛母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前蜀 贯休 《贺雨上王使君》诗之二:“玄妙久闻谈佛母,感通今日见神明。”原注:“公久与 东村 大愿和尚 谈般若。般若者,佛母也。”
(2). 释迦牟尼 之母,即 摩耶 夫人。或称佛之姨母 大爱道 。因 摩耶 夫人早逝, 释 尊自幼为姨母所鞠育。参阅《大爱道般泥洹经》。
(3).佛从法生,故以法为佛母。《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延伸学习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佛教和观音菩萨,可以阅读相关的佛教经典和故事。了解观音菩萨的故事和传说,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母一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的妈妈就像佛母一样,总是很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2. 初中生:她是我们班级的佛母,总是乐于助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3. 高中生:她的慈悲心肠让她成为了学校里的佛母,她总是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4. 大学生:她是一个真正的佛母,她的善良和慈悲心肠让她成为了志愿者组织的领导者。
故事起源
佛母一词起源于佛教中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最受众多信众敬仰的菩萨之一,她以无比的慈悲心肠和智慧而闻名。观音菩萨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深受尊敬和崇拜,因此,佛母一词也成为了形容女性善良、慈悲的象征。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佛母与观音菩萨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形象记忆。想象观音菩萨的形象,她手持花朵,面带慈悲的微笑,代表她的慈悲心肠。将这个形象与佛母一词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佛母的含义。
词语结构
佛母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佛”和“母”。其中,“佛”指佛教中的观音菩萨,“母”则表示女性。两个字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具有慈悲心肠的女性。
详细解释
佛母是指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她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在佛教中,观音菩萨被视为救苦救难的神灵,她的慈悲心肠被广大信众所崇拜和仰慕。因此,佛母一词也用来形容具有慈悲心肠的女性。
(0)
诗文中出现“佛母”的诗词

楞严经偈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士,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如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如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说,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息本权机,祇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性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婆娑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

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尘登如在梦。

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

馀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證。

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

訋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閒人,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自馀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沈沦,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馀者,真实心如是。

(0)

偈颂一百零四首·其四十

关雎颂德,樛木垂阴。八荒开寿域,万国奉君心。

亘古今为诸佛母,昙花时现觉园春。

(0)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八章明不思议佛母·其十八

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

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

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

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

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

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

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

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

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

了知烦恼无生相,即是如来坐道场。

(0)

寄寿李慧庵

黄冠高隐粤江湄,中岁功名付奕棋。

筑就一楼供佛母,教成二子作儒师。

堂中宾客何曾识,箧里钱刀尽欲施。

降日孟陬先正则,年年椒酒寿千卮。

(0)

贺雨上王使君二首·其二

由来天赞德唯馨,朋祷心期事尽行。

玄妙久闻谈佛母,感通今日见神明。

破除秋热飘萧尽,还似春时散漫倾。

他日为霖亦如此,诸生无不沐经营。

(0)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八十七

摩耶佛母,现女主身。退藏于密,得一以宁。

贵无敌,富无伦。节逢寿庆,四海欢声。

愿将西祖真消息,仰祝皇龄万万春。

(0)
诗词分类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诗人
胡寅 全祖望 程俱 米芾 陈镒 文彦博 于谦 张孝祥 李孝光 陆求可 王炎 何梦桂 诗经 张嵲 朱松 林则徐 韦应物 晏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