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讷讷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不太活跃,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当你遇到一个朋友在聚会上一直沉默不语,你可以说他讷讷。另外,当你在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时,如果他不擅长与人交流,你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 例句
- 1. 他平时很讷讷,很少主动和别人交流。2. 这个孩子虽然讷讷,但是他的智力很高。
- 基本含义
- 形容说话迟钝、不爱说话或说话不利索的样子。
- 基本解释
◎ 讷讷 nènè
[slow (of speech)] 说话迟钝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来扩展对讷讷的理解和应用,例如:讷口少言、讷于言辞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上课时总是讷讷的,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2. 初中生:她虽然是个讷讷的人,但是她的画画技术却很厉害。3. 高中生:他讷讷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但是他的回答很准确。4. 大学生:他的个性有些讷讷,但是他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色。5. 成年人:他在社交场合中总是讷讷的,很少主动参与对话。
- 故事起源
- 讷讷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鸿雁》中。在古代,鸿雁是一种能够飞行长途的鸟类,人们常常用鸿雁来比喻人的交流和传递信息。而讷讷则是形容鸿雁的鸣叫声,鸿雁的叫声通常较为低沉、迟钝,因此人们将这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言语表达方面有些困难,或者不擅长与人交流。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讷讷这个成语与鸿雁的叫声联系起来,想象一个鸿雁叫声低沉、迟钝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讷讷是一个由两个相同的汉字组成的成语,形容词+形容词的结构。
- 详细解释
(1).说话迟钝谨慎貌。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公为人孝谨和易,事父母常为孺子欢,与乡人言,訥訥不出口,尤不与公府事。” 清 恽敬 《后二仆传》:“ 敬 束下素严, 夏清 、 柳芳 皆布衣履,言语訥訥然,以此得久,然即死因也。”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微笑着,经常是和蔼而沉默的。说起话来,有时讷讷然的,总是不肯多说的样子。”
(2).低语貌。 李若水 《在柴达木盆地》:“当他和我们一块看见了这座城堡,他的多纹的脸上出现了怎样惊讶的表情呵!他抬头凝望,嘴里讷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