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传说 周穆王 时的巧匠,所制木偶,能歌善舞,恍如活人。 穆王 与姬妾一同观赏,木偶对侍妾眉目传情, 穆王 大怒,欲杀 偃师 ,经剖示木偶方罢。参阅《列子·汤问》。 唐 李商隐 《宫妓》诗:“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 偃师 。”
(2).称弄木偶的艺人为偃师。
- 基本含义
- 指放下武器,停止战斗。也可引申为停止争斗,和解。
- 详细解释
- 偃师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夏侯氏,其先武也。及武王克殷,作偃师,以示天下。”意思是夏侯氏先祖是个武将,但武王克服商朝后,夏侯氏以作偃师的方式来示众,表示停止战斗,和平相处。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停止争斗,和解的场景。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停战、和解、息事宁人的情况。也可以用于提醒人们停止争斗,以和平相处。
- 故事起源
-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秦国大将蒙毅战败,被晋国俘虏。晋国国君想要杀掉蒙毅,但蒙毅的妻子为了救夫,赶到晋国国君的面前,哭诉说自己已怀有身孕。晋国国君听后心生怜悯,决定放过蒙毅。蒙毅得知后,感慨万分,决定放下武器,停止战斗。后来,人们用“偃师”来形容这种放下武器,停止战斗的情景。
- 词语结构
- 偃师是由“偃”和“师”两个汉字组成的,其中“偃”表示放下、停止,“师”表示战斗、争斗。
- 例句
- 1. 双方经过长时间的谈判,终于偃师,达成了和平协议。2. 在这个纷争不断的社会,我们应该学会偃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帮助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战士放下手中的武器,停止战斗,来表示和解的场景。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的战争史感兴趣,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偃师,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初中生: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应该偃师,停止战斗,为人民谋求和平。高中生: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偃师,通过对话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