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公文。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误助》:“今人有复名而单书一字者, 刘韶美 名 仪凤 ,守 蜀 郡,尝有公牘至省部,单书一 仪 字。”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公牍序》:“公牘之体:曰奏疏,下告上之辞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虽平等而稍示不敢与抗者,则曰咨呈;曰札文,曰批答,上行下之辞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上》:“凡朝廷之詔旨,臣工之章疏,本管之上下文移,隔省之关提、照会,统谓之公牘。” 章炳麟 《文学论略》:“以比类知源为要者,典章是也;以便俗致用为要者,公牘是也。” 鲁迅 《华盖集·答KS君》:“倘要开头,他们还得有一个更通古学,更长古文的人,才能胜对垒之任,单是现在似的每周印一回公牍和游谈的堆积,纸张虽白,圈点虽多,是毫无用处的。”
(2).指官方的记载、文告等。 姚华 《论文后编·源流》:“无韵之作随其所志,各自成名,大抵公牘私著,两别而已。公牘变於《尚书》,私著畅於诸子。”
- 近义词
文移、公函、公文
- 基本含义
- 公牍指的是官方的文书或公文。
- 详细解释
- 公牍由两个字组成,公和牍。公意为公正、公开,牍意为文书、书信。公牍原指官方的文书或公文,后来泛指正式的书信或公函。
- 使用场景
- 公牍常用于形容正式的书信或公文,也可用于形容公开、公正的事务。
- 故事起源
- 公牍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尚书》中的用法。据说,古代的文书多由牛皮、羊皮等动物皮革制作而成,称为“牍”。而官方的文书或公文往往是公开的,公正的,因此称为“公牍”。
- 词语结构
- 公牍是一个由两个单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 1. 他收到了一封重要的公牍,需要立即处理。2. 这份公牍是由市政府发出的,内容涉及到城市规划。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公牍的发音“公打”,将公牍与公正、公开的概念联系起来。也可以通过制作一张公文的图片,标注上“公牍”,并反复观看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公文、官方文件相关的成语,如公文儿、公函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让我们写一封公牍给校长,感谢他为我们办了一次郊游。2. 初中生:政府发出了一份公牍,通知居民注意节约用水。3. 高中生:我父亲是一名法官,他经常收到各种公牍,需要认真阅读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