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盘腿而坐。《后汉书·五行志一》:“ 灵帝 好胡服、胡帐、胡牀、胡坐。”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上的交往》:“古人席地而坐,坐取跪的形式。打盘脚坐叫‘胡坐’,是外来的坐法。”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偶尔也负嵎在草席上胡坐一下,但镇静不了好一会,又只好起来盘旋着。”
- 基本含义
- 指人坐在地上,两腿交叉盘起,膝盖高于臀部的一种姿势。
- 详细解释
- 胡坐是一种久坐的姿势,常见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古代的文人雅士中。它要求坐者将双腿盘起,膝盖高于臀部,使身体保持平衡。胡坐不仅仅是一种坐姿,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 使用场景
- 胡坐常见于休闲场合,如家庭、茶馆、书房等。它可以用来表达放松、自在、舒适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懒散、无所事事。
- 故事起源
- 胡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相传,在唐代,有一位名叫胡文阁的文人,他喜欢坐在地上写字。由于他的坐姿独特,后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坐姿为“胡坐”。
- 词语结构
- 胡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他喜欢在家里胡坐,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2. 她习惯了胡坐,觉得这样坐着更舒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胡坐这个词语:1. 将“胡”字与“虎”字进行联想,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胡坐可以让人感受到虎一样的自由自在。2. 将“坐”字与“座位”进行联想,胡坐是一种特殊的坐姿。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坐姿礼仪,以及其他与坐姿相关的成语,如“坐如钟鸣”、“坐怀不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喜欢胡坐在操场上,看着其他孩子玩耍。2. 小学生:我喜欢在图书馆里胡坐,静静地看书。3. 初中生:他习惯了胡坐,觉得这样坐着更舒服。4. 高中生:考试完后,同学们都胡坐在教室里,轻松地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