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刑具。木指“三木”,索即绳索,用以拘系犯人。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於圜墙之中。” 唐 杜牧 《华清宫》诗:“北扉闲木索,南面富循良。” 宋 苏轼 《策别六》:“今州县之吏,受賕而鬻狱……则至於婴木索,受笞箠,此亦天下之至辱也。” 明 刘基 《送海宁张知州满任去官序》:“租赋时集,木索不用,譁訐之声,化为弦诵。”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智力、才能低下。
- 详细解释
- 木索是由“木”和“索”两个字组成的,意思是“木头封住了智慧的通道”。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智力、才能低下,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它是一种贬义词语,用来批评那些思维固化、思路狭窄的人。
- 使用场景
- 木索一词常用于形容那些思维僵化、创新能力差的人。在工作场所,当有人的思维固化、缺乏创新时,可以使用木索来形容他们。此外,在教育场景中,老师也可以用木索来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鼓励他们开拓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 故事起源
- 木索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个农夫发现一棵树上长出了一根绳子,他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一种祝福,于是他将绳子拿下来系在自己的腰间。然而,这根绳子让他的行动受限,思维变得僵化,无法自由地思考和行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束缚自己的思维,就会变得像被木头封住一样,失去了创新的能力。
- 词语结构
- 木索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木和索。木代表木头,索代表绳子。通过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木索这个成语,寓意着思维被束缚、创新能力受限。
- 例句
- 1. 他的思维如此木索,无法接受新的观点和方法。2. 这个团队需要一位有创意的领导,而不是一个木索的管理者。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木索成语的含义和结构,将其与一个木头被绳子束缚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头顶上有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系在一棵树上,另一头系在这个人的脚上,使他无法自由行动和思考。通过这种形象联想,可以更容易地记住木索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木索相关的成语,如“墨守成规”、“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是用来形容人们思维僵化、创新能力差的情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思维太木索了,不愿意尝试新的玩具。2. 初中生:老师说我们的创意作品太木索,需要更多的创新点。3. 高中生:他的论文写得太木索,缺乏新颖和独特的观点。4. 大学生:这个项目的设计方案太木索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意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