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民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非作歹、危害社会的人。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行为不端、道德败坏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社会上的盗贼、贼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坏人的愤怒和不满。
- 例句
- 1. 这个社会需要清除掉所有的民蠹,才能恢复安宁和秩序。2. 那个小偷是个彻头彻尾的民蠹,必须被绳之以法。
- 基本含义
- 指民间的盗贼、贼寇,泛指社会上的坏人。
- 基本解释
(1).指对人民有害的人。语本《商君书·修权》:“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宋书·始安王休仁传》:“ 休祐 吞嚼聚敛……既每为民蠹,不可復全。”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之一:“凡俗之害於政者,姦民梗玩,伏机隐慝,以詗上之衅,谓之曰民蠹。”
(2).人民受损害。 唐 柳宗元 《梁丘据赞》:“后之嬖臣,罕或师是。导君以諛,闻正则忌。谗贤协恶,民蠹国圮。”
- 延伸学习
- 想要更深入地学习成语“民蠹”,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安状况和法家思想的影响。还可以学习其他与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相关的成语,扩大自己的成语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欺负同学的人是个民蠹,我们要远离他。2. 初中生:我们要发扬正义,共同抵制民蠹的行为。3. 高中生:社会上存在许多民蠹,我们需要加强执法力度来维护社会秩序。4.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民蠹进行坚决斗争。请注意,以上例句仅供参考,实际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调整。
- 故事起源
- 民蠹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据说,在秦朝末年,李斯担任丞相期间,他积极推行法家政策,加强了法律的执行和社会的管理。为了减少社会上的盗贼和坏人,他实行了严厉的打击措施。由于他的政策对一些坏人产生了威胁,这些坏人纷纷对李斯进行诽谤和陷害,企图让他失去权力。在这个过程中,民蠹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这些坏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民蠹”这个成语与害虫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社会上的坏人就像害虫一样,给社会带来危害和破坏。通过形象化的记忆方法,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主体词“民”和修饰词“蠹”组成。
- 详细解释
- 民蠹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民”指的是百姓、人民,“蠹”指的是虫子、害虫。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农田里的害虫,后来引申为比喻社会上的坏人、贼寇。它强调了这些坏人犹如害虫一样,给社会带来危害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