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失本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那些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的人或行为。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例如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不道德、不负责任、不顾他人利益的时候,可以说他失本了。
- 例句
- 1. 他为了谋取私利,毫不顾忌地破坏了公司的规章制度,真是失本至极。2. 这个政治家的行为失本,他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背叛了自己的国家。
- 基本含义
- 指行为失去了原则和底线,没有节制和限制。
- 基本解释
(1).失去根本。《淮南子·泰族训》:“失本则乱,得本则治。”
(2).犹蚀本。谓资金亏损。《官场现形记》第三七回:“等到这 胡道 当了家,生意一年年的失本下来,渐渐的有点支不住。”
-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道德、法律和礼仪相关的成语,例如“不知廉耻”、“唯利是图”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失本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的一个同学偷了别人的铅笔盒,真是失本!2. 初中生:有些同学为了考试作弊,不惜失本,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没有好处。3. 高中生:一些学生为了追求虚荣,不择手段,失本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失本。5. 成年人:那个贪官不仅贪污受贿,还涉嫌犯罪,他的行为真是失本至极。希望这个关于“失本”成语的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失本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年》中,其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失去原则和底线的故事。故事中,齐国的公子田忌在与赵国的马跑比赛时,故意选择了一匹瘦弱的马,而对方却选择了三匹强壮的马。田忌采用了失本的策略,通过不断地换马,最终赢得了比赛。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失本”这个成语与“失去原则和底线”这个意思联系起来,通过想象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失本的结构是“动词+ 名词”。
- 详细解释
- 失本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丧失了原则和底线,没有节制和限制。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不讲道德、不顾法律、不顾公序良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