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用苇草编成的绳索。古代民俗,年节时以之悬挂门旁,以袪除邪鬼。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 神荼 与 鬱垒 昆弟二子,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二人於树下简閲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 神荼 与 鬱垒 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符其傍。” 清 唐孙华 《门神同查夏仲恺功戏作》诗:“桃符苇索一时新,对立春风突兀身。”
- 基本含义
- 指藤条编成的绳索,比喻微弱的力量。
- 详细解释
- 苇索由苇子编织而成,因苇子细弱,所编织的绳索也很脆弱,无法承受大的拉力。因此,“苇索”成语用来比喻力量薄弱,无法抵抗外来的压力或挑战。它强调了弱小力量面对强大力量时的无力感。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个人、团体或国家在面对强大势力时的无力感和无法抵抗的局面。可以用于描述弱小的个体或势力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的无奈和无力感。
- 故事起源
-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曾经召集各国的使者来见他。当时,齐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都很担心自己会被齐国侵略。有一天,齐国国君齐桓公召见了齐国的臣子苏秦,让他去向其他国家的使者传达一个信息。苏秦担心其他国家会拒绝接受他的信息,因为齐国实力强大,其他国家可能不敢得罪齐国。于是,苏秦找到了一根苇子,把它剪成了很多小段,然后拿出来给齐桓公看。齐桓公问苏秦:“你为什么把苇子剪成这么多小段?”苏秦答道:“国家之间就像这些苇子一样,如果它们团结在一起,就像一根坚固的绳子,无人能够分割。但如果它们分散开来,就像这些苇子一样,再强大的力量也能够把它们分割开来。”从此,人们就用“苇索”来比喻力量薄弱,无法抵抗外来的压力或挑战。
- 词语结构
- 主体词为“苇索”,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只能像苇索一样无力抵抗。2.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我们的企业只是一个苇索,难以与国际巨头相抗衡。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苇索”与“微弱”、“无力”这样的词语进行联想,帮助记忆其基本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苇索”相关的成语,如“螳臂当车”、“弱不禁风”等,深入了解这些成语的故事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在篮球比赛中只是一个苇索,对方队伍太强大了。中学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己,否则只会像苇索一样被淘汰。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心,不要像苇索一样退缩。成年人:在职场上,我们有时会感到自己只是一个苇索,无法抵抗压力和挑战。但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