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在异乡安家居住。 唐 刘长卿 《送舍弟之鄱阳居》诗:“ 鄱阳 寄家处,自别掩柴扉。” 宋 陆游 《初夏闲居》诗:“野水枫林久寄家,惯将枯淡作生涯。”
- 基本含义
- 离开家乡,寄托在他处。
- 详细解释
- 寄家指离开家乡,到他处谋生或居住。表示离开家乡,将希望和寄托寄托于他处。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或居住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在他处寄托希望、寄托情感等。
- 故事起源
- 《左传·僖公十九年》:“吴伐郢,公子围寄家于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故事。战国时期,吴国攻打楚国的都城郢,楚国公子围被迫离开家乡,寄居在鲁国。后来,这个故事被人们用来形容离开家乡,到他处寄托的情景。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动词“寄”表示离开家乡,宾语“家”表示家乡。
- 例句
- 1. 他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离开家乡,寄家在外地。2. 小明为了学业,寄家在城市,离开了农村的父母。3. 这个小镇的年轻人大都寄家在外地,为了更好的发展。
- 记忆技巧
- 将“寄家”拆分成“寄”和“家”,可以联想到离开家乡,寄托在他处的意思。
- 延伸学习
- 1. 了解中国古代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历史背景。2. 学习其他与家庭、归属感相关的成语,如“离家出走”、“家喻户晓”等。3. 深入了解中国的城市化和农村发展问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他寄家在城市,每个月回家看我们一次。2. 初中生: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农村的孩子选择寄家在县城的亲戚家。3. 高中生:考大学的时候,我可能要离开家乡,寄家在另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