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即端午。 唐 李匡乂 《资暇集·端午》:“端午者,案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余家 元和 中端五詔书并无作‘午’字处。” 宋 陆游 《过邻家》诗:“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糉。”参见“ 端午 ”。
- 基本含义
- 端午节
- 详细解释
- 端五是指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之一,源于中国古代对龙的崇拜和纪念屈原的活动。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以此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防止邪恶的传统。
- 使用场景
- 端五通常用来指代端午节,可以在与端午节相关的场合或者对端午节的描述中使用。
- 故事起源
- 端五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屈原。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忠于国家,但由于政治阴谋被流放。据说,当他听说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后,悲痛欲绝,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划龙舟去搜寻他的遗体,并且投放米粽到江中,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
- 词语结构
- 成语“端五”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端”和“五”。
- 例句
- 1. 端五这天,我们一家人一起包粽子。2. 他们每年端五都会去划龙舟比赛。
- 记忆技巧
- 记住端五的含义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将“端五”与端午节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端午节这一天一起划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这样可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故事,可以加深对端五的理解和记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端五这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划龙舟。2. 初中生:我在端五的时候收到了一份粽子礼盒。3. 高中生:端五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会包粽子、划龙舟,庆祝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