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考察。《公羊传·僖公三年》“何以书?记异也” 汉 何休 注:“﹝ 僖公 ﹞飭过求己,循省百官,放佞臣 郭都 等,理寃狱四百餘人。”
(2).检查;省察。 唐 韩愈 《潮州谢孔大夫状》:“欲致辞为让,则乖伏属之礼;承命苟贪,又非循省之道。”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今臣自循省,一无可取,乃与之同被选擢,比肩并进,岂不玷朝廷之举,为士大夫所羞哉!” 清 龚玉晨 《紫姬小传》卷二:“虽重亲高堂,矜其不逮,夙夜循省,心何不安!”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吾尝纵览本朝入主中夏以来二百餘年之往事,若者为失机,若者为养痈,若者为种祸,若者为激变,每一循省,未尝不椎心顿足,仰天而长慟也。”
- 基本含义
- 循循善诱,引导人反省自己的错误。
- 详细解释
- 循省是指通过循循善诱,引导人反省自己的错误。它强调通过温和的方式,让人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进行反思和改正。
- 使用场景
- 循省常用于教育、指导和自我反思的场合。它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的引导和教诲,也可以用来形容自己通过反省和自我批评来成长和进步。
- 故事起源
- 循省的故事起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教育人。孟子告诉他,要像耕地一样耐心细致地引导人,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主动进行反省和改正。
- 词语结构
- 循省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语法结构。
- 例句
- 1. 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错误。2. 他通过循省自己的行为,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循省理解为“循循善诱”,通过温和的方式引导人反省自己的错误。可以想象一个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主动进行反思和改正。
- 延伸学习
- 1. 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反省”、“自省”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2. 阅读相关的文章和故事,了解循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3. 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行为水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反省作业中的错误。2. 初中生:通过循省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找到了提高成绩的途径。3. 高中生:参加模拟考试后,我进行了循省,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了改进。4. 大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我进行了循省,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