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 秦始皇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 临洮 ……是岁 始皇 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称“铜人”为“铜狄”。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铜狄分形,肃严扃於左序。” 金 刘迎 《赠人》诗:“ 蓬莱 咫尺三万里,铜狄因循五百年。” 郁达夫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觴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 基本含义
- 指笨拙的人或事物。
- 详细解释
- 铜狄,古代部落的名称,因其居住的地方盛产铜器而得名。成语中的“铜狄”指的是笨拙的人或事物,形容其行动迟缓、不灵活。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笨拙、行动迟缓,或者形容事物的不灵活、不便利。
- 故事起源
- 据说,古代有一位名叫狄仁杰的官员,他非常聪明能干,以才智和勇敢而闻名。后来,有人将他与铜狄相比,意在形容他的反面形象,即笨拙和行动迟缓。
- 词语结构
- 铜狄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铜”和“狄”。
- 例句
- 1. 他的动作如同铜狄一般,一点都不灵活。2. 这个设备太过笨拙,简直就是个铜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铜狄”的形象来记忆,想象一个笨拙的人或物品,行动迟缓、不灵活的形象。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古代部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古代铜器的制作和用途。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动作像个铜狄一样,一点都不灵活。2. 初中生:这个机器人的行动太过笨拙,就像是个铜狄一样。3. 高中生:他的思维迟钝,行动迟缓,简直就是个铜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