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肩頳表示一个人能够承担责任,勇于担当,适用于各种需要承担重任的场合。例如,在工作中,一个能够承担责任并且勇于担当的人往往会受到上级的认可和赏识。
- 例句
- 1. 他是一个肩頳责任的好员工。2. 在困难时,他能够肩頳起团队的重担。
- 基本含义
- 指肩膀上扛着头颅,形容负责任、勇于担当。
- 基本解释
肩因负重而发红。 宋 范成大 《珠塘》诗:“坐舆犹足痺,负笈想肩頳。”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担当”,“负责”,“坚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肩頳起学习的责任,努力考好成绩。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要肩頳起组织活动的重任。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我要肩頳起复习的重担。4. 大学生:作为学生干部,我要肩頳起服务同学的责任。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要肩頳起领导交给我的任务。
- 故事起源
- 故事起源于春秋时期,孔子和一个国人的对话。这个对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勇敢的理解,即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艰苦时能够坚持下去,承担责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肩扛着头颅,表示他承担起了重任,勇于担当。
- 词语结构
- 主体词“肩頳”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扛着头颅。这个动词短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成语使用。
- 详细解释
- 肩頳源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有国人者,肩頳而问于孔子曰:‘丘何以谓勇矣?’孔子曰:‘当其饥也可也,当其寒也可也,当其勇也可也。’”意思是一个国人肩扛着头颅问孔子:“孔子,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勇敢的?”孔子回答说:“在饥饿时能坚持下去,寒冷时能忍受住,也算是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