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匡正扶持。 唐 司空图 《太尉瑯玡王公河中生祠碑》:“志切匡扶,义唯尊戴,每承詔命,若覲天颜。” 明 梁辰鱼 《浣沙记·死忠》:“孤身百战存,尽功儿将社稷匡扶。” 清 顾炎武 《再谒天寿山陵》诗:“区区犬马心,媿乏匡扶力。”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一幕:“足下有志匡扶 汉 室,下官愿为足下效犬马之劳。”
- 基本含义
- 指扶正、扶助,纠正错误,使社会得到正常发展。
- 详细解释
- 匡扶原指扶正义,纠正错误,使社会得到正常发展。后来泛指振兴国家、拯救民族。在古代,匡扶常被用来形容忠臣义士扶助君主,或者指拥护正义、支持公正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匡扶一词可以用于描述任何正义行为、拯救行动或扶助行为。例如,在社会公正受到侵犯时,可以用匡扶来表达呼吁正义、纠正错误的意思。
- 故事起源
- 匡扶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重耳被逐出国境,流亡在外。他的忠臣郑国人范雎为了匡扶国家,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前往其他国家,请求援助。最终,范雎成功得到了楚国的支持,帮助重耳重返晋国,并成功扶正,恢复了晋国的正常秩序。从此,匡扶成为了表达扶正义、拯救民族的象征。
- 词语结构
- 匡扶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匡”是动词,“扶”是动词。两个汉字的组合形成了一个意义丰富的成语。
- 例句
- 1.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匡扶正义尽自己的一份力量。2. 领导者应该有勇气匡扶正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常秩序。
- 记忆技巧
- 记忆匡扶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匡”字与“正”字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扶着一个倒下的人,帮助他重新站起来,以达到扶正义的目的。将“扶”字与“手”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伸出手去扶助他人,以表示扶助的意义。
-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关于中国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可以阅读成语词典或参考相关的学习资料,深入了解成语的文化背景和使用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努力学习,将来要成为一个匡扶正义的英雄。2. 初中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匡扶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3. 高中生:领导者应该具备匡扶正义的勇气和智慧,引领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