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鼓和箫。泛指乐曲。 宋 王安石 《贺自启圣还内》诗:“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宋 苏轼 《太白词》之四:“骑裔裔,车斑斑。鼓簫悲,神欲还。”
- 基本含义
- 指通过鼓声和箫声来引导众人,比喻领导者通过言行来激励和引导团队或群众。
- 详细解释
- 鼓箫是中国古代的两种乐器,鼓声有节奏感,箫声悠扬动听。成语“鼓箫”比喻领导者通过言行来激励和引导团队或群众,使他们心悦诚服,积极行动。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领导者的能力和魅力,也可以用于形容激励他人、引导他人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鲍叔牙的大臣,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有一次,鲍叔牙在齐国举办大规模的盛宴,他用鼓箫的声音来引导宾客们的步伐,使得整个盛宴的气氛热烈而有序。后来,人们就用“鼓箫”来形容领导者的能力和魅力。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动词“鼓”和名词“箫”构成成语。
- 例句
- 1. 那位领导者用鼓箫的力量将团队凝聚在一起。2. 他通过自己的言行鼓箫,使得员工们更加积极投入工作。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鼓箫”想象成一个领导者在舞台上挥舞鼓棒和吹箫的形象,形象生动易记。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和乐器的知识,以及中国古代的领导者和政治制度。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就像鼓箫一样,用语言和行为来引导我们成长。初中生:班长通过自己的鼓箫,使得整个班级更加团结和融洽。高中生:领导者应该像鼓箫一样,有能力和魅力来激励和引导团队。大学生: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我要用鼓箫的力量来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像鼓箫一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和激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