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儒家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礼记·儒行》:“ 哀公 曰:‘敢问儒行?’” 南朝 梁 刘峻 《辨命论》:“ 瓛 则 关西 孔子 ,通涉六经,循循善诱,服膺儒行。” 鲁迅 《坟·寡妇主义》:“这种言动,自然也许是合于‘儒行’的罢。”
(2).指合乎儒教的言行。 唐 刘长卿 《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诗:“ 贾生 年最少,儒行 汉 庭闻。”
(3).谓斯文地慢步行走。 汉 班固 《奕旨》:“逡巡儒行,保角依旁。”
- 基本含义
- 指儒家的行为和作风,即儒家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 详细解释
- 儒行是由“儒家”和“行”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派,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儒家的行为准则包括仁爱、诚信、谦虚、正直等。儒行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具有儒家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作风。
- 使用场景
- 儒行一词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行为和作风是否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它可以用来表扬一个人的修养高尚、品德优良,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的行为不端、作风不正。
- 故事起源
- 儒行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仁爱、诚信、谦虚、正直等准则。因此,儒行成为了形容一个人具有儒家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作风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儒行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他的儒行令人钦佩,深受同事们的尊敬。2. 这位老师言传身教,以儒行影响了一代学生。3. 他的儒行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儒行这个成语:1. 将“儒”字理解为儒家学派,将“行”字理解为行为和作风。2. 可以将“儒行”与儒家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结。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学派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儒行很好,总是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2. 初中生:老师教育我们要有儒行,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3. 高中生:他的儒行使他成为了班级的楷模,备受同学们的尊敬。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儒行,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5. 成年人:作为一名职业人士,他始终保持着儒行,赢得了同事们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