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汇合;容纳。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瀦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 宋 李纲 《论水便宜六事奏状》:“陂泽相接,自西徂东,地势倾下;加以雨潦,不能吞纳,则决溢东注。”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 太湖 吞纳众流,犹人之腹。”
- 基本含义
- 吞咽和接纳。
- 详细解释
- 吞纳指吞咽物体或接纳他人。在引申义中,吞纳也表示包容、容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观点或事物。
- 使用场景
- 吞纳常用于表示接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容忍不同的意见或观点,以及包容多样性。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忍受困难或挫折。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个故事。昭公在位时,有一个叫孔子的学者被赶出了鲁国。昭公的妻子鲁桓公主见到孔子后,深感他的才华和学识,便用食物装在酒器中偷偷送给孔子。孔子接受了这份食物,并用酒器的盖子代替了食物的盖子,以示感谢。后来,人们用“吞纳”这个成语来形容接纳他人的优点和才华。
- 词语结构
- 动词+动词
- 例句
- 1. 他是个很有包容力的人,能够吞纳别人的错误。2. 这个国家一直以来都能够吞纳不同的文化和民族。3. 老师教导我们要学会吞纳批评,不断提高自己。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吞纳”与“接纳”相联系,因为它们的意思相似。可以想象一个人吞咽食物,或者想象一个容器接纳物体。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接纳、包容相关的成语,如“容忍”、“宽容”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导我们要吞纳同学之间的错误,互相帮助。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吞纳老师的批评,不断进步。3. 高中生: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我们应该吞纳这些多样性,互相尊重。4. 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会吞纳这些困难,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