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无辜的囚犯。《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太后幸 洛阳 寺,省庶狱,举冤囚。”《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先帝每察竟解之奏,常留心推按,是以狱无冤囚,死者吞声。” 贺锦斋 《沣沅歌》:“地上鲜血流成渠,狱中冤囚挤破壁。”
- 基本含义
- 冤枉的囚犯,指无辜被关押的人。
- 详细解释
- 冤囚是指被错误地判决为有罪并被关押的无辜之人。这个成语强调了冤屈和困扰,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公正和法律公正的缺失。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司法不公或者指控错误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不公正的判决或者帮助无辜的人申诉。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真实事件。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李莫愁的女子被冤枉入狱,她无辜而又寂寞地度过了几年的牢狱生活。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了人们对冤屈之人的代称。
- 词语结构
- 冤囚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冤”和“囚”。
- 例句
- 1. 他是一个冤囚,被错误地定罪并被关押了十年。2. 这个案件的调查结果显示,被告是冤囚,应该立即释放。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冤案或者冤屈相关的事物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比如冤案的新闻报道、冤屈的表情等。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冤案和冤屈的历史故事,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是个冤囚,他没有偷东西,可是被人冤枉了。初中生:这个案件调查清楚后,证明他是个冤囚,他没有杀人。高中生:冤囚是司法不公的表现,我们应该呼吁建立公正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