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拷打。《淮南子·时则训》:“﹝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笞掠,止狱讼。”《后汉书·陈禅传》:“及至,笞掠无筭,五毒毕加, 禪 意自若,辞对无变,事遂散释。”《新唐书·刘贶传》:“母病狂易,非笞掠不能安,左右皆亡去, 敦儒 日侍疾,体常流血,母乃能下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贾成之》:“吏不胜笞掠,强诬服。” 明 陆垹 《篑斋杂著·时务策》:“裸体笞掠,为辱已极,仁人之所深隐,况编伍乎,抵死乎,此其不审,甚非所以体天爱人。”
- 基本含义
- 笞掠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言语或行为粗暴、凶狠。
- 详细解释
- 笞掠由两个汉字组成。笞意为用鞭子或棍棒打击,掠意为掠夺、抢夺。合在一起,形容人的言行野蛮、凶狠、不讲道理。
- 使用场景
- 笞掠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或态度粗暴、凶恶,通常带有贬义。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态度、言辞或行为粗暴、无礼,不顾及他人感受。
- 故事起源
- 笞掠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李斯列传》。故事中,李斯是秦朝的重要官员,他在宴会上对一位客人的言辞非常无礼,甚至动手打人。后来,李斯因为他的粗暴行为而被贬谪,成为了后世对于不讲礼貌、凶恶行为的代名词。
- 词语结构
- 笞掠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笞”是动词,意为打击;“掠”是动词,意为抢夺、掠夺。
- 例句
- 1. 他的笞掠态度让人感到厌恶。2. 领导的笞掠言辞让员工心生恐惧。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笞掠”与“粗暴、凶恶”的形象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手持鞭子,凶恶地向他人抽打,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笞掠相关的成语,如“笞杀”、“杖责”等,来扩展对于粗暴、凶恶行为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笞掠态度让我害怕。2. 初中生:老师对学生的笞掠行为是不可接受的。3. 高中生:政府对于违法犯罪分子的笞掠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4. 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笞掠的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