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的情况。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表示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总是孤行一意,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结果常常出错。2. 学习时要虚心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不要孤行一意。
- 基本含义
- 独自行动,坚持己见,不听他人劝告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更多关于班超的故事和后汉末年的历史,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成语的背景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有一个朋友总是孤行一意,不听老师的话,结果常常被批评。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孤行一意,没有听取队友的建议,导致我们输掉了比赛。3. 高中生:他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孤行一意,没有听取家长和老师的建议,结果后悔莫及。4.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他坚持孤行一意,不受外界干扰,最终取得了成功。
- 故事起源
-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了班超的事迹。班超是西汉末年的一位将领,他有一次率领军队出征匈奴,因为自信和傲慢,不听取他人的建议,独自行动,最终导致了失败和损失惨重的结果。后人用“孤行一意”来形容班超的这种行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孤行一意”与班超的故事联系起来,想象班超固执己见、不听取他人建议的形象,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 + 动词 + 动词 + 形容词
- 词语解释
- gū xíng yī yì ㄍㄨ ㄒㄧㄥˊ ㄧ ㄧˋ
孤行一意
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全凭自己的意愿行事。 清 钱谦益 《父楫中议大夫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制》:“孤行一意,惟知砥节而首公;榰柱众言,不屑市名而避怨。”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 荆川 以经济自命,尚不能孤行一意,为人愚弄若此!餘子纷纷可知矣。” 柳亚子 《哭仲穆》诗:“孤行一意宁论命,盛气谁言未可谋。”参见“ 一意孤行 ”。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