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丝带和笼子。亦比喻束缚人的事物。《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譬如养鹰,飢则附人,每闻风飊之起,常有陵霄之志,正宜谨其絛笼,其可解纵,任其所欲哉!” 明 徐渭 《十白赋·鹦鹉》:“奈此絛笼,将飞復坠。” 明 无名氏 《运甓记·手板击凤》:“今朝幸脱絛笼去,会看 云阳 树隼旟。”
- 基本含义
- 比喻束缚人的环境或条件。
- 详细解释
- 绦笼原指用来捆扎鸟兽的细绳笼子,后来引申为指束缚人的环境或条件。比喻人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束缚,无法自由发展。
-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种环境或条件下受到限制的情况,也可以用于批评社会制度或人际关系中的不自由和束缚。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则故事。故事中,昭公问子贡:“夫子何以谓绦有害乎?”子贡回答:“夫绦者,所以缚鸟兽者也,绳缚之细而强,故曰有害。”这个故事中的“绦”即指绳子,引申为束缚和限制。
- 词语结构
- 主语 + 绦笼
- 例句
- 1. 她觉得在这个公司里工作就像是被绦笼所束缚,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2. 这个社会的规则和传统成了他们心中的绦笼,让他们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绦笼”联想为一只笼子,里面有细细的绳子,把人束缚起来,无法自由活动。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绦笼”相关的成语,如“束缚”、“羁绊”等,以加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要求太多了,我觉得就像是被绦笼所束缚。2. 初中生:学业压力和家庭期望让我感到无法逃脱的绦笼。3. 高中生:选择专业的时候,我感到绦笼四起,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4. 大学生:社会的竞争让我感到绦笼,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