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 明 张萱 《疑耀》卷四:“古人书啟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今之拜帖用纸,盖起於 熙寧 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九·名号甫》:“《汉书·高帝纪》曰‘为謁’,《袁盎传》曰‘上謁’。 颜师古 註曰:‘为謁者,书刺自言爵里,若今参见尊贵而通名也。上謁,若今通名也。’据此,则‘为謁’似今脚色手本,而‘上謁’似今之拜帖矣。”《单口相声传统作品选·怯跟班》:“穿戴好了,把拜帖、礼单放在拜匣里,又拿出出门用的烟袋。”
- 基本含义
- 指拜访时所带的礼物或信件。也用来形容拜访或送礼物表示敬意。
- 详细解释
- 拜帖是由“拜”和“帖”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拜指拜访、敬仰,帖指写信、送礼物。拜帖的含义是指在拜访他人时所带的礼物或信件,表示一种敬意和诚意。
- 使用场景
- 拜帖通常出现在正式的拜访、探望、祝贺等场合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在拜访他人的时候会带上一份礼物或一封信件,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祝福。此外,拜帖也可以用来形容送礼物表示敬意,不仅限于拜访。
- 故事起源
- 拜帖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仪文化。在古代,人们在拜访他人的时候会带上一份礼物或一封信件,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诚意。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礼节和传统习俗,后来逐渐形成了拜帖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拜帖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拜”和“帖”。其中,“拜”是动词,表示拜访、敬仰;“帖”是名词,表示信件、礼物。
- 例句
- 1. 他去拜访长辈,特意带了一份精美的拜帖。2. 为了表示诚意,他送给对方一份精心准备的拜帖。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拜帖这个成语与拜访和礼物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拜访时所带的礼物或信件就是拜帖。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和传统习俗,深入了解拜帖的含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去朋友家玩,带了一份拜帖给他。2. 初中生:我去拜访老师,准备了一份精美的拜帖。3. 高中生:为了表示诚意,我送给公司老板一份精心准备的拜帖。4. 大学生:参加朋友的婚礼,我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拜帖送给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