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长时间不出门,不参与社交活动,只宅在家中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不愿意接触外界,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的状态。
- 例句
- 1. 他最近一直杜门不出,不愿意参加任何社交活动。2. 这个作家总是杜门不出,宅在家里写作。
- 基本含义
- 闭门不出,不与外界交往。
- 基本解释
◎ 杜门 dùmén
[close the door] 闭门
光退门闾,杜门自守。——《汉书·孙光传》
而又剪发杜门。——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杜门”相关的成语,如“闭门思过”、“闭门造车”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昨天生病了,所以杜门在家休息。初中生:他最近沉迷于游戏,整天杜门不出。高中生:考试前的几个月,他都杜门不出,专心备考。大学生:他对社交不感兴趣,常常杜门不出,宅在寝室里。成年人:工作压力大,他经常杜门不出,只愿意待在家里放松。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学者杜牧。杜牧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一次,杜牧被官方任命为官员,但他不愿意参与政治活动,宁愿宅在家里研究文学。他经常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只守在家中。因此,人们就用“杜门”来形容一个人宅在家中不愿意出门的状态。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杜门”与“读门”相联想,想象一个人关上门,专心读书,不愿意出门与外界交往的形象。
- 词语结构
- 主语+杜门
- 详细解释
(1).闭门,堵门。《史记·陈丞相世家》:“ 陵 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 宋 陆游 《春晚即事》诗之三:“残虏游魂苗渴雨,杜门忧国復忧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叉国》:“夜以巨石杜门,似恐 徐 遁。” 徐迟 《祁连山下》:“西北艺术院院长跑去找她,她杜门不见。”
(2).古代 长安 城门之一。《三辅黄图·苑囿》:“ 博望苑 在 长安 城南, 杜门 外五里有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