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贬义,形容一个人过于专断和独断独行。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倾听他人意见,凭个人喜好或偏见做决定的人。
- 例句
- 1. 他对这个问题的独断态度让大家感到很失望。2. 领导在会议上独断地决定了项目的方向。
- 反义词
筹商
- 基本含义
- 指个人主观意见强烈,不听取他人意见,擅自做决定的行为。
- 基本解释
◎ 独断 dúduàn
[dictatorial;arbitrary] 不商量,独自做决定
-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与个人决策和判断相关的成语,如“独善其身”、“一意孤行”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独断地决定了大家的游戏规则,没有给其他人发言的机会。2. 初中生: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方法非常独断,不允许我们尝试其他的学习方式。3. 高中生:领导在项目计划中独断地决定了一项重要的策略,但结果并不理想。
- 故事起源
- 独断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中的一则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独脚贼的盗贼,他专门趁夜晚偷盗他人财物。有一天,独脚贼趁人们不注意,偷走了一家人的财物。当事人报案后,官府派人追捕独脚贼。追捕的过程中,独脚贼为了逃避追捕,跳进了一口井里。然而,他只有一只脚,却要用两只手爬上井口才能逃脱。由于独脚贼只顾自己逃生,不顾同伴,最终被官府抓获。这个故事成为了形容一个人自私、专断的典故。
- 英文翻译
1.arbitrary; dictatorial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独断”词语与“独脚贼”的故事联系起来记忆。想象一个只有一只脚的盗贼专断地做决定,不听取他人意见的场景,以此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独断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形容词“独”和动词“断”组成。
- 详细解释
(1).独自决断;专断。《管子·明法解》:“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羣臣之道,下得明上,贱得言贵,故姦人不敢欺。”《史记·李斯列传》:“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 宋 苏轼 《上蔡省主论放欠书》:“伏惟明公独断而力行之,使此二百二十五家,皆得归安其藜糗……以歌咏明公之德。”《孽海花》第十八回:“政体一层,我国数千年来,都是皇上一人独断的,一时恐难改变。” 周恩来 《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什么叫独断?就是我说的话就对,人家说的话就不对。”
(2).指不用外力而能自动砍断。《韩诗外传》卷八:“妾闻 奚公 之车,不能独走;莫邪虽利,不能独断,必有以动之。”
- 近义词
专断、专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