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洞观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常用于夸奖有洞察力和思考能力的人。也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对局势、问题或困境的洞察和把握。
- 例句
- 1. 他洞观事物的能力非常强,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2. 这位作家的作品洞观人性,引人深思。3. 只有洞观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基本含义
- 洞悉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深刻地观察和理解。
- 基本解释
(1).谓清澈见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清水》:“其水歷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 清水 矣。”
(2).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 明 方孝孺 《畸亭记》:“ 宗哲 居于斯亭,笑歌自乐,洞观千古。”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第二章:“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痛苦不能相离。” 孙中山 《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我们考察今日世界的大势,洞观古今的潮流,人类社会需要三民主义,真是不可一日缺少。”
道观。 宋 秦观 《雨中花慢》词:“正火轮飞上,雾捲烟开,洞观金碧。”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洞观相关的成语,如“洞若观火”、“洞若明镜”等,加深对洞观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洞观了一只蚂蚁,它在地上走得好快。2. 初中生:通过洞观历史的变迁,我明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3. 高中生:只有洞观经济形势,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4. 大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我希望能够洞观学术领域的前沿问题。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洞观”这个词语。
- 故事起源
- 洞观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臣闻之,善用兵者,非力攻而智取也。盖有五者,而后可以取国。一曰齐民,二曰士卒,三曰粮食,四曰军旅,五曰将帅。凡此五者,国之宝也。国之宝,而王者之宝非常也。非常之宝,洞观于敌。洞观于敌,知敌之所必至,知敌之所必不至。知敌之所必至,知敌之所必不至,而后可以取国。”这段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洞悉敌人的行动和意图,才能制定有效的战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洞观与“洞穴”进行联想,洞穴深入地下,象征深入观察和理解事物的内在。
- 词语结构
- 洞观由两个字组成,洞意为深刻、透彻;观意为观察、看清。
- 详细解释
- 洞观是指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能够洞悉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它强调的是超越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洞观是一种具有深刻洞察力和思考能力的品质,是一种高度敏锐和独到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