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离散。《新唐书·李吉甫传》:“方 吉甫 在 淮南 ,闻 吴少阳 立,上下携泮,自请徙 寿州 ,以天子命招怀之。”
- 基本含义
- 携带着泮水。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言行举止端庄。
- 详细解释
- 成语“携泮”源于古代官员举行祭祀仪式时,需要携带泮水进行祭祀。泮水是一种神圣的水源,因此携带泮水被视为一种庄重和尊敬的举动。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言行举止端庄,以示对他的尊敬和赞美。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言行举止端庄的场合。例如在赞美一位有德行的老师、领导或者长辈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这位官员在举行祭祀仪式时,非常注重携带泮水。他认为携带泮水是对神灵的尊重和敬意的表达。因此,人们就用“携泮”来形容这位官员的高尚品德和端庄举止。
- 词语结构
- 成语“携泮”由两个字组成,即“携”和“泮”。
- 例句
- 1. 这位老师举止端庄,携泮之风令人敬佩。2. 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真是携泮之士。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将“携泮”联想成一个人携带着一瓶神圣的水源,代表他的高尚品德和端庄举止。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携泮”相关的成语,例如“泮宫之音”、“泮林之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举止端庄,是我们学校的携泮之人。2. 初中生:他的品德高尚,言行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携泮之士。3. 高中生:我们应该向那些携泮之人学习,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