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斧扆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的举动或言语粗鲁、不顾他人感受的情况。可以用于讽刺或批评某人的不礼貌行为,也可以用于提醒他人要注意言行,避免伤害他人。
- 例句
- 1. 他的举止粗鲁,总是斧扆地对待他人。2. 不要对待别人斧扆,要学会友善待人。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举动或言语粗鲁、不顾他人感受。
- 基本解释
亦作“ 斧依 ”。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状如屏风的器具,以绛为质,高八尺,东西当户牖之间。其上有斧形图案,故名。《逸周书·明堂》:“天子之位,负斧扆,南面立。”《仪礼·觐礼》:“天子设斧依於户牖之閒。” 郑玄 注:“依,如今綈素屏风,也有绣斧文,所以示威也。” 唐 李白 《寓言》诗之一:“ 周公 负斧扆, 成王 何夔夔。” 清 黄宗羲 《徐公神道碑铭》:“千秋万岁,光芒斧扆。”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来扩展对斧扆成语的理解,例如“言多必失”、“拳脚相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课堂上对同学的提问总是斧扆地回答,让人觉得不舒服。2. 初中生:新来的同学刚到学校就斧扆地对待大家,大家都不喜欢他。3. 高中生:他的言辞总是斧扆,不顾他人的感受,所以没有朋友。4. 大学生: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言行,不要斧扆地对待他人,要保持礼貌和友善。
- 故事起源
- 斧扆一词源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当时,鲁国有一位官员叫管仲,他性格豪爽,言辞直接,经常不顾他人的感受。一次,管仲在宴会上对昭公说:“君子不斧扆。”意思是说君子不应该像砍伐树木那样粗鲁无礼。这个成语由此而来,成为了形容人粗鲁暴躁的行为或言语的代名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斧扆这个工具的形状和使用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想象一个人拿着斧扆粗暴地砍伐树木,这样就能够联想到斧扆代表了粗鲁暴躁的行为或言语。
- 词语结构
- 斧扆属于形容词短语的成语,由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斧扆,古代一种用来砍伐树木的工具,由于使用斧扆时需要用力较大,所以斧扆成为了比喻人粗鲁暴躁、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或言语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