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 bù bì fǔ yuè ㄅㄨˋ ㄅㄧˋ ㄈㄨˇ ㄩㄝˋ
不避斧钺(不避斧鉞)
谓不怕杀头。斧钺,古代用以杀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语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臣向来不以面从为忠,故今日不避斧钺,直言苦谏。”
- 基本含义
- 不畏惧强大的武器和威胁。
- 使用场景
- 可用于形容一个人面对困难和压力时的勇敢和坚毅。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勇士。他的名字叫蒙恬,是秦朝时期的将领。蒙恬在战争中勇敢无畏,从不退缩,因此他被赞美为“不避斧钺”。
- 词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不”、“避”、“斧”和“钺”。
- 例句
- 1. 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面对困难和危险从不避斧钺。2. 我们应该学习蒙恬的精神,不避斧钺地迎接挑战。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四个汉字与勇士蒙恬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蒙恬手持斧钺,勇敢地面对敌人的场景。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将领蒙恬的故事和成就,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像蒙恬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不避斧钺。2. 初中生:蒙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勇士,他的精神是不避斧钺的。3. 高中生: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像蒙恬一样,勇敢地不避斧钺地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