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拼音:zhōu xìng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姓缘源
周姓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周姓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六、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七、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
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
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 基本含义
- 指事物循环往复,一再重复相同的过程或事件。
- 详细解释
- 周而复始是一个由“周”和“复始”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周”表示循环,往复的意思,“复始”表示重新开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事物不断循环往复,一再重复相同的过程或事件。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某一种状态或情况的重复出现,表达事物的循环性质。可以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重复性事件,也可以用于描述历史上的循环性事件。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左传》一书中。《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书籍,其中有一段描述了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每天都会去问候自己的宠臣管仲。管仲对此感到厌烦,于是用一块木板把门挡住,让齐桓公无法进入。齐桓公很生气,但管仲却说:“君子有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应该循规蹈矩,不断重复做好事情,而小人则只会比较和攀比,没有循环性。后来,人们就用“周而复始”来形容事物的循环性质。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词组成,前面的“周”表示循环,往复的意思,后面的“复始”表示重新开始。
- 例句
- 1. 他的生活就是周而复始,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2. 这个项目一直在周而复始地重复,没有进展。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周而复始”与事物循环往复的图像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圆圈不断旋转,表示事物的循环性质。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循环性质相关的成语,如“循环往复”、“周而复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每天上学、回家、做作业,我的生活就像周而复始。2. 初中生:每个学期考试前都要复习,感觉时间在周而复始。3. 高中生:每年都要参加高考,感觉高中生活就是周而复始。4. 大学生:每个学期上课、考试、放假,大学生活也是周而复始。5. 成年人:工作、家庭琐事、日常生活,感觉一天天都在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