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讵敢常用于表示某人或某群体因为害怕或犹豫而不敢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的情况。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胆小怕事,不敢冒险或尝试新事物。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或挑战。
- 例句
- 1. 他讵敢挑战权威,总是遵从他人的意见。2. 她太讵敢了,连个小问题都不敢自己解决。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不敢或不愿意做某事。
- 基本解释
岂敢;怎敢。 唐 韩愈 《谢自然诗》:“观者徒倾骇,躑躅詎敢前。” 元 蒲道源 《点绛唇·次杜仲正经历怀古韵》词:“自笑疏顽,詎敢儕英秀。”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谅郎君口同百舌,胆如鼷鼠,詎敢作犯法事?”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勇气和胆怯相关的成语,如“胆大包天”、“胆小如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讵敢一个人在黑暗的房间里睡觉。2. 初中生:他讵敢向老师提问,因为他害怕被嘲笑。3. 高中生:我讵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我怕被他人否定。4. 大学生:他讵敢放弃安稳的工作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 故事起源
- 讵敢的故事起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一则故事。据说,秦始皇巡游时,有个官员看到了一座山,想要将山拆除,以便修筑道路。但是,官员犹豫不决,不敢去向秦始皇上报。秦始皇得知后,责问他为什么不敢上报,官员回答说:“我讵敢。”后来,人们用“讵敢”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做某事。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讵敢”拆分为“不敢”和“敢”,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忆它的基本含义。另外,可以联想到秦始皇的故事,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故事起源。
- 词语结构
- 讵敢是由副词“讵”和动词“敢”组成的。
- 详细解释
- 讵敢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由“讵”和“敢”两个字组成。其中,“讵”是一个古代副词,表示否定,意为“不敢”或“不愿意”,“敢”表示敢于做某事。因此,讵敢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不敢或不愿意做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