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指日中之气。《楚辞·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唐 成玄英 疏:“六气者, 李颐 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
(2).本指古历夏历四月,后泛指农历四月。 汉 董仲舒 《雨雹对》:“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阳之月。”《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唯正月之朔,慝未作” 晋 杜预 注:“正月, 夏 之四月, 周 之六月,谓正阳之月。” 北周 庾信 《徵调曲》:“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三年》:“四月正阳之月,阳极盛,阴极衰之时。”
(3).指南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阳显见,觉悟黎烝。” 司马贞 索隐引 文颖 曰:“阳,明也。谓南面受朝也。”
- 基本含义
- 指人品正直、行为光明正大,不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情。
- 详细解释
- 正阳一词是由“正”和“阳”两个字组成的,其中,“正”表示正确、公正,而“阳”表示明亮、光明。正阳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正直,行为光明正大,不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情,同时也表示一个人的道德标准高尚,不做偷偷摸摸、暗地里的事情。
- 使用场景
- 正阳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行为正直,适用于各种场合,例如赞美一个人的正直品德,或者鼓励他人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 故事起源
- 正阳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的一篇故事。故事中,晋国的重臣晏子因为不满君王的不公行为,决定离开朝廷。在他即将离开的时候,有人劝他留下来,为自己争取一些好处。晏子回答说:“我是一个忠臣,要做到正直光明,不能做违背道德的事情。”后来,人们就用“正阳”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行为光明正大。
- 词语结构
- 正阳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 1. 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正阳的人,从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2. 我们应该向正阳的人学习,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正阳”两个字形象地联想为一个人站在阳光下,正直地面对着光明的道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道德、品德相关的成语,如“光明磊落”、“忠诚正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做一个正阳的人,不做欺骗别人的事情。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阳的品质,不做作弊的事情。3. 高中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正阳的原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