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 春秋 时 卫国 大夫 蘧瑗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后因以“蘧瑗知非”为不断迁善改过之典。 宋 苏轼 《次韵曹九章见赠》:“ 蘧瑗 知非我所师,流年已似手中蓍。”
(2).代指五十岁。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余自少 陆机 作赋之二年,至过 蘧瑗 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参见“ 蘧伯玉 ”。
- 基本含义
- 指人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见判断事物,而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 详细解释
- 蘧瑗是古代官员,他曾经担任过验尸官,负责判断死因。他非常谨慎,经常会调查多个方面的证据,以确保判断的准确性。这个成语形容人应该通过客观的证据来判断事物,不可以凭借主观意见。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告诫人们在判断事物时要客观公正,不要凭借主观偏见。
- 故事起源
- 蘧瑗是唐朝时期的官员,他以严谨和公正著称。有一次,他在验尸时发现了一个具有争议的案件,据说是一位官员的儿子被人杀害。蘧瑗经过详细调查,发现了一些疑点,并通过验尸证据推翻了原本的判断。这个案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最终蘧瑗的判断被证实是正确的。
- 词语结构
- 蘧瑗知非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 1. 在做决定之前,我们应该蘧瑗知非,不要凭借个人喜好来判断。2. 作为一个评委,我们应该蘧瑗知非,不受外界影响,公正评判。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发音与蘧瑗的姓氏和知非的意思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联想。例如,想象蘧瑗在验尸时,通过客观的证据来判断死因,不受主观意见的影响。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蘧瑗的故事和他在唐朝的贡献,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写作文时,要蘧瑗知非,不要凭借自己的想法来判断。2.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要蘧瑗知非,不要以偏概全。3. 高中生:在历史研究中,我们要蘧瑗知非,不能凭借主观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