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胡僧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真实能力或资质的人,特别是那些冒充者、骗子或伪君子。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虚伪、不诚实或没有真实才能的人。
- 例句
- 1. 这个人自称是大师,但实际上只是个胡僧,没有真正的才能。2. 别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他只是个胡僧,没有真实的能力。
- 基本含义
- 指没有正当身份、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 基本解释
古代泛称西域、北地或外来的僧人。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药囊亲道士,灰刼问胡僧。” 仇兆鳌 注引 曹毗 《志怪》:“ 汉武帝 穿 昆明池 极深,悉是灰墨,无復土。以问 东方朔 ,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问西域僧。’”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计僧去五六坊,復有一少年,美如冠玉,骑白马,遂扣其门曰:‘适有胡僧到无?’ 布 遽延入,具述胡僧事,其人吁嗟不悦。”《宣和遗事》后集:“及入寺门,见有石鐫二金刚,并拱手对立。又见 胡 僧出迎。”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佛教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起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说他会魔术,但是我觉得他只是个胡僧,骗人的。2. 初中生:别相信那个自称是天才的人,他只是个胡僧,没有真实的才能。3. 高中生:那个自称是艺术家的人,其实只是个胡僧,没有真正的才华。
- 故事起源
- 根据传说,胡僧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教士慧远。慧远是一个胡人,但他学习佛法非常刻苦,成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然而,由于他的外貌和背景,有些人对他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只是一个冒充者。慧远为了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决定剃度为僧,以表明自己的决心和真诚。他最终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外表看起来像僧人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个胡人,没有真正的修行和才能。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胡”和“僧”。
- 详细解释
- 胡僧是由“胡”和“僧”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胡”指外族或非汉族的人,“僧”指佛教徒。胡僧原指外族或非汉族的人假扮成僧人,冒充佛教徒。后来,这个成语演变为指没有正当身份、没有真才实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