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拘小节,不拘泥于传统的规矩,不受束缚地表现自己。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 例句
- 1. 他从小就不拘形迹,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2. 她的个性独立,不拘形迹,总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 基本含义
- 不受外界的限制,不拘泥于形式。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个人自由、不受拘束相关的成语,如“自由自在”、“任性妄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画画,不拘形迹地用各种颜色勾勒出美丽的图案。2. 初中生:他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总是不拘形迹地展现出他自己的风格。3. 高中生: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拘形迹地追求真理和进步。4. 大学生: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环境,我们应该不拘形迹地去探索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不拘形迹的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中。刘勰是南朝刘宋时期的文学家,他在书中写道:“凡人之才,有不拘形迹者,不可胜数。”这句话被后人引用并演变成了现在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不受拘束的形迹”,形象地表示一个人不受限制,自由自在的状态。
- 词语结构
- 不拘形迹的结构是“不+拘+形迹”,其中“不”表示否定,表示没有受到限制;“拘”表示束缚、约束;“形迹”表示外形、形式。
- 词语解释
- bù jū xíng jì ㄅㄨˋ ㄐㄨ ㄒㄧㄥˊ ㄐㄧˋ
不拘形迹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茅盾 《子夜》四:“ 曾沧海 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 李四 ;在某一点上,他和这 李四 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随后他知道了 方岳宗 确实没有钱,他的弟弟 方岳贡 做官有清廉之名,就赶快把他释放,表示歉意,并且同他做了朋友,时常约他吃酒,不拘形迹地畅谈。”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