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冻馁可以用来形容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物,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它通常用于文学作品、口语和日常对话中。
- 例句
- 1. 冬天里,他们一家人过得非常冻馁,连一顿热饭都吃不上。2. 在这个贫穷的山村里,很多人每天都过着冻馁的生活。
- 基本含义
- 形容饥寒交迫,没有饭吃。
- 基本解释
◎ 冻馁 dòngněi
[cold and hunger] 过分的寒冷与饥饿
今诸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明· 宋廉《送东阳马生序》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有关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困境,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冬天里,爷爷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家经常冻馁,没有足够的食物吃。2. 初中生:在这个贫困的地区,很多孩子每天都过着冻馁的生活,他们非常需要帮助。3. 高中生:我们应该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不再冻馁。
- 故事起源
- 冻馁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村社会。在古代,农民们过冬的时候常常因为存粮不足而饥寒交迫。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们在严寒的冬天没有足够的食物,生活非常困苦的情景。
- 英文翻译
1.(寒冷饥饿) cold and hunger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冻馁这个成语。可以想象在严寒的冬天,没有足够的食物,人们饥肠辘辘,饥寒交迫的样子,这样就能够记住冻馁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冻馁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冻”是形容词,表示寒冷;“馁”是动词,表示饥饿。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表示饥寒交迫的困境的成语。
- 详细解释
谓饥寒交迫。《墨子·非命上》:“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飢寒冻馁之忧至。”《孟子·尽心上》:“不煖不饱,谓之冻馁。” 汉 贾谊 《修政语下》:“故妇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馁矣。” 唐 杜甫 《石柜阁》诗:“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别后南迁,老母即世,为恶人掠卖旗下,挞辱冻馁,所不忍言。” 曹靖华 《飞花集·深沪春意浓似酒》:“有的逃亡他乡,有的远走 南洋 ,能免于冻馁及妻离子散者,没有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