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虚伪、狡猾的人,也可以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 例句
- 1. 小明平时对大家笑呵呵的,可是背地里却是个李猫。2. 这个人看起来很和善,实际上心思可比李猫还多。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虚伪、狡猾,表面上装得很好看,实际上心机深重。
- 基本解释
(1). 唐 李义府 的外号。《旧唐书·李义府传》:“ 义府 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故时人言 义府 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明 王世贞 《鸣凤记·世蕃奸计》:“笑里藏刀胜 李猫 ,偏宜相府为爪牙。”
(2). 唐 李林甫 的外号。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荒唐·章惇为猫》:“ 林甫 口蜜腹剑,谓之‘李猫’。”
(3). 南唐 李德来 的外号。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咏戏具》“二 李 当年应媿尔”原注:“ 唐 李义府 、 南唐 李德来 俱号‘李猫’。”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晋朝的历史和文化,以加深对“李猫”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李猫是一个很坏的猫,它总是偷吃主人的食物。2. 初中生:这个人看起来很友好,但我觉得他可能是个李猫。3. 高中生:她平时表现得很好,但我觉得她是个李猫,不可信任。
- 故事起源
- 李猫的故事源自古代中国的晋朝。
- 记忆技巧
- 将“李猫”与虚伪、狡猾的人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想象一只看似可爱的猫却在偷吃食物的场景来记忆。
- 词语结构
- 李猫是一个二字成语,由姓氏“李”和动物名“猫”组成。
- 详细解释
- 李猫源自《晋书·王济传》中的故事。相传晋朝时,有一只名叫李猫的猫,它外表可爱,但实际上却常常偷吃主人的食物。后来,人们就用“李猫”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心机深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