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有识见,能洞达事理。《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 冲 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戮,而为 冲 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晋书·李雄载记》:“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杜如晦 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2).识鉴并洞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明 李时勉 《<东里续集>序》:“先生博学而育智,端敏而宽厚,识达事体,不矜己傲物。”
- 基本含义
- 指人有眼力,能看透事物的真相,洞察事理。
- 详细解释
- 识达一词由“识”和“达”两个字组成。“识”表示认识、了解,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达”表示通达、明白,能够理解事物的真相。因此,“识达”指的是人具备洞察事理,能够看透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具备深刻的见解和洞察力,能够准确地判断和理解事物。
- 故事起源
- 关于“识达”的故事并不多见,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和使用。
- 词语结构
- 成语“识达”由两个汉字组成,属于动宾结构的成语。
- 例句
- 1. 他的眼光真是识达,一眼就看出了这个计划的漏洞。2. 只有具备识达之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 记忆技巧
- 1. 可以将“识达”拆分为“识”和“达”,并与其含义相联系。想象一个人用“识”去“达”事物的本质,从而洞察事物的真相。2. 可以通过与日常生活中具有洞察力的人联系起来,例如科学家、哲学家等,以加深对“识达”的理解和记忆。
- 延伸学习
- 1.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洞若观火”、“一览无余”等,以拓展对洞察力和见识的理解。2. 可以阅读相关的哲学和心理学书籍,了解更多关于洞察力和认知能力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将来能够变得识达,能够理解和解决更多的问题。2. 初中生:他的识达让他在班级中成为了大家的引领者。3. 高中生: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我渐渐地培养出了一种识达的眼光。4.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我希望通过各种实践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识达能力。以上是关于“识达”词语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