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菅蒯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用得较少,主要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或评论中,用来批评那些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观念的人。
- 例句
- 1. 他的思想太菅蒯了,完全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2. 这个企业的管理层太菅蒯,对新的商业模式完全没有适应能力。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思想或行为非常刻板、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 基本解释
(1).茅草之类。可编绳索。 汉 王逸 《九思·遭厄》:“菅蒯兮壄莽,雚苇兮仟眠。” 唐 黄滔 《南海韦尚书启》:“变泥沙为丹雘之姿,植菅蒯作芝兰之秀。”
(2).喻微贱的人或物。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陛下不弃菅蒯,爱同丝麻。”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惟忧弃菅蒯,敢望侍帷幄。” 清 唐孙华 《赠夏重》诗:“恶草等菉葹,微材仅菅蒯。”
(3).指草鞋。 唐 刘商 《赠严四草履》诗:“轻微菅蒯将何用,容足偷安事颇同。”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和成语的知识,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参加相关的课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爷爷太菅蒯了,从不愿意尝试新的游戏。2. 初中生:有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太菅蒯了,完全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3. 高中生:一些政府官员的思想太菅蒯了,无法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4. 大学生:有些人的观念太菅蒯了,不愿意接受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 故事起源
- 菅蒯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庄子》一书。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菅蒯者,草也,生于深林之中。” 这里的“菅蒯”指的就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植物,用来比喻人的思想或行为僵化。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菅蒯这个植物的坚硬和僵硬的特性,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人的思想像菅蒯一样坚硬和僵硬,不愿意接受新的观点或改变。
- 词语结构
- 菅蒯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菅蒯,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编织篮子的植物,因其极其坚硬和僵硬的特性而成为形容刻板、僵化的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非常固执、死板,不愿意接受新的观点或改变。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批评那些思想僵化、不愿意进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