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折俎一般用于形容工作、学习或其他行事中的错误或失误,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工作、学习、生活等。
-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折俎了,但他很快意识到并及时纠正了错误。2. 这次考试他折俎了,答错了很多题目。
- 基本含义
- 指在行事上犯错误或失误。
- 基本解释
(1).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牺牲的礼器。《仪礼·乡饮酒礼》:“宾升自西方,乃设折俎。” 贾公彦 疏:“凡解牲体之法,有全烝其豚。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 宋 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2).引申为参与国家大典。 唐 毛杰 《与卢藏用书》:“ 杰 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错误或失误相关的成语,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铸剑为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中折俎了,答错了好多题目。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折俎了,导致整个团队失败。3. 高中生: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我折俎了,忘记了写重要的部分。4.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我折俎了,给公司造成了一些损失。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十四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昭公十四年,齐国宰相管仲在祭祀时将牲畜的肉切成了不合规格的小块,被人发现后,人们就说他“折了俎”。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行事中的错误或失误。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折俎”与“犯错误”这个含义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祭祀时将牲畜的肉切成了不合规格的小块,这个场景可以帮助记忆折俎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其他结构。
- 详细解释
- 折俎的“折”是指折断、折磨,俎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折俎原指祭祀时将牲畜的肉切成小块。后来,折俎引申为行事上犯错误或失误。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人们在行事中犯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