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轻易动摇。
- 例句
- 1. 他一直持操,从不轻易妥协。2. 在面对诱惑时,他能够持操不动摇。
- 基本含义
- 持守原则,坚守操守
- 基本解释
(1).执持。《汉书·董仲舒传》:“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誖繆而失其统与?”
(2).操守。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每尝思之,原其所积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使人矜伐,故忽於持操,果於进取。”《旧唐书·文苑传下·李商隐》:“与 太原 温庭筠 、 南郡 段成式 ……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持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操守、原则相关的成语,如“守株待兔”、“守口如瓶”等,进一步丰富对于操守和原则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持操,不做不好的事情。2. 初中生:他在考试中持操,没有作弊。3. 高中生:面对诱惑,我们要学会持操,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4. 大学生:在职场中,我们要持操,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 故事起源
- 《论语·子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的弟子子罕曾经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回答说,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子罕接着问,如何才能做到“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回答说,要“志当存高远,欲求万事兴”。最后,子罕又问,如何才能做到“持操守拙”。孔子回答说,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个故事中的“持操”就是指坚守操守。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持操”与坚守原则和操守的意义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结。可以想象一个人手持一把操杆,象征着他坚守操守,不轻易改变原则。
- 词语结构
- 动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持操是指坚守操守,不轻易改变原则和信念。它强调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或困难时,能够保持自己的原则和操守,不违背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