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工读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学生或年轻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情况。也可以用来鼓励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来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 例句
- 1. 他通过工读,不仅学到了实际操作经验,还提高了专业知识。2. 这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工读,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基本含义
- 指通过工作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 基本解释
[释义]
(动)用本人劳动的收入来供自己读书。
[构成]
偏正式:工〔读
[例句]
工读生。(作定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工读相关的成语,如“工作狂”、“学而不厌”等。也可以了解一些与工读相关的故事和实例,深入理解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的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每天放学后都去工读,学习画画和弹钢琴。2. 初中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我报名参加了一个暑期工读班。3. 高中生:我打工的同时还坚持学习,通过工读来积累社会经验。4. 大学生:我在校外找了一份工读工作,既可以赚钱,又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 故事起源
- 工读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村。在农村社会中,年轻人通常要在农忙的季节里参与农活,同时也要通过读书来接受教育。这种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被称为工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读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和领域。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住工读这个成语。可以将“工”字与工作相关联,将“读”字与学习相关联。通过将工作和学习相连,来理解工读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工读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工”是动词,表示进行工作;“读”是宾语,表示进行学习。
- 详细解释
◎ 工读 gōngdú
[part-work and part-study] 过去指以本人劳动所得供自己读书,现在多指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边劳动改造边学习文化
指用本人劳动的收入来供自己读书。 周恩来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诗:“念一年书后,工读自助。”